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 > 理论研究 > 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冲突与利益协调

理论研究

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冲突与利益协调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发布时间:2013/6/4 15:51:43

 摘要: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主要政策选择。金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加深其对外经贸联系。文章通过分析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重点、利益诉求、推进方案,试图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潜在冲突和冲突根源。由于金砖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认知及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其战略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短期内金砖国家存在着被排斥在彼此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外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建立相应的利益评估与冲突化解机制,积极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经贸合作,夯实共同利益基础。

  关键词: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冲突,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趋势,为了避开贸易保护主义,世界各经济体在加快推进不同形式和不同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加强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渗透,以便使区域内的各经济体从合作中相互受益。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国家已经把发展自由贸易区视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金砖国家相继制定了自由贸易区战略。对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利益与冲突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将有助于中国加强与金砖国家的经贸关系,提升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水平。

  一、金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一)巴西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将区域一体化视为增强其在多边贸易体系实力和地位的手段。

  巴西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巴西认为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的加深市场的融合、增强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使国内企业获得规模效应。通过在区域层次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优惠贸易安排,获得在多边贸易体系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的地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优惠贸易安排谈判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以此推动了南南贸易合作。

  2.以南方共同市场为核心,将其作为筹码与外部进行区域一体化谈判。

  巴西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在推动自由贸易区时,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进行谈判,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诉求的实现和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因此,在将自由贸易区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时,巴西依据WTO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则,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其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核心。

  2006年9月,巴西、南非和印度三国峰会在巴西利亚举行,讨论了建立南共市、南非和印度自由贸易协议的基础条件。巴西希望建立南共市和上述两国的自由贸易协议。巴西还与安第斯集团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与阿根廷达成了汽车自由贸易协议和区域贸易安全协议,启动了与墨西哥的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而且就自由贸易协议问题同中国、印度等国开始进行评估与研究。在这些谈判或者协商以及研究中,巴西大多是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其重要的出价筹码和要价依据。

  3.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对象。

  根据巴西参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巴西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对象,重点推进。例如,欧盟、美国、阿根廷等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巴西积极推动与这些经济体的一体化进程;中国、印度和南非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巴西也开始以南方共同体为整体与印度、南非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而且表示愿意与中国就签署自由贸易协议问题进行协商、研究。南方共同市场已经与印度、墨西哥和南非达成了互惠协定的框架协议,并参与发起成立美洲共同体的行动。2012年6月,巴西主导的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声明》,承诺共同采取措施,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并以平衡的方式提高中国与南共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力争使中南双边贸易额于2016年达到2000亿美元。

  (二)俄罗斯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历史上,俄罗斯主要是同东欧及独联体国家进行产业分工与经贸合作,实质上就是同这些国家进行区域层面的经贸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俄罗斯亲欧美,与欧美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但是随着1997-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发生,俄罗斯发现独联体国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后方,于是重新加强与独联体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但是,这一时期,俄罗斯尚没有明确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俄罗斯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是明显落后于世界步伐。随着经济自由化趋势加快以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区域贸易协定的热衷,俄罗斯开始密切关注自由贸易区的趋势,在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开始尝试推进自由贸易区,将自由贸易区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追赶超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2.东西方平衡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经历了休克疗养法的阵痛之后,俄罗斯开始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已经构建了大致的贸易发展框架。目前,俄罗斯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有:《亚美尼亚-俄罗斯联邦自由贸易协定》、《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自由贸易协定》等5个。2012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和议会分别通过并批准了在独联体框架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在与区域内国家进行合作的同时,俄罗斯也开始考虑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重要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关税同盟成员国就创建自由贸易区问题已经与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以及新西兰进行谈判。2012年2月,俄罗斯打算就自由贸易区问题与东盟展开磋商。2012年9月,俄罗斯提出,俄罗斯将与亚太经合组织部分成员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目前,俄罗斯与越南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顺利结束,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谈判即将启动。

  3.以能源为筹码在自由贸易区中获取利益。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能源问题成为俄罗斯与欧盟区域经贸合作的主要博弈点。在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等经济体进行区域经贸合作时,俄罗斯仍然以石油天然气为筹码获取利益。俄罗斯认为对能源的需求是这些经济体与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因。因此,俄罗斯在推进自贸区时将能源作为重要的筹码,是其主要的自贸区战略之一。

  (三)印度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多边与区域同时推进,强调政治、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平衡。

  印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早,1985年12月,印度就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成员。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印度认为区域层面的合作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开始调整其对外经贸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开始推行对周边国家“多子少取”、以睦邻友好为核心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旨在改善并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印度开始积极推动SAARC成员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使得SAARC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开始加快自由贸易区的步伐,签署了一系列区域贸易协定。不过,多边贸易体系仍然是印度提高本国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区域贸易安排只是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补充。

  2.区域内与区域间同时推进,全球布局、谋求大国地位。

  印度一直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其自由贸易区战略也是在全球布局,与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同时推进区域经贸合作,以实现其大国梦想。

  印度较早的贸易安排包括:亚太贸易协定、南亚自由贸易区、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计划、印度-新加坡综合经济合作协定、印度-泰国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以及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目前正在与斯里兰卡商谈签署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积极探索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等经济体签署全面经济合作协议的可能性。

  2010年以来,印度将欧盟、东盟作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象,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2010年10月,欧盟与印度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

  3.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同时推进,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向深入。

  印度将自由贸易区引向深入的步伐正在加快。印度在以往的区域经贸合作中主要是在货物贸易领域与合作伙伴进行谈判,所签署的自贸区协议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领域的让步。随着印度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印度开始尝试将服务贸易领域甚至投资列入自贸区之中。例如,2005年,印度与新加坡签署的《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协议》,不仅涉及到货物贸易领域还包括服务以及投资。

  (四)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将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稳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补充。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除了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外,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自由贸易及经济合作安排,也没有任何双边的自由贸易或投资协定。2000年,中国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政策的转型,将区域主义作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补充。从战略层面中国已经认识到参与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其目标是构建全面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框架、战略规划以及具体推进策略,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在相关地区培育共同利益,在经济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区域新秩序,消除周边国家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从而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探索并逐步确立国家利益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准则,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2.全面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比较晚。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结合外交、政治战略,全面参与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实质内容的区域合作组织或协议,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另一类是仅仅具有论坛性质的区域合作机制,如APEC、亚欧会议,东亚峰会等,还有一类是具有一定机制设计的区域或次区域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等。中国正在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还在“10+3”框架内商谈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倡议进行中日韩合作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谈判。同时,积极开展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等拉美国家进行全面的区域经济合作。

  目前,中国正与世界上28个经济体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议有10个,包括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的自由贸易区协议等。除与哥斯达黎加的协议外,其他9个协议已经开始实施,且实施情况较好。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有5个,包括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贸区。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3.有步骤、有计划的重点推进。

  张燕生(2007)采用一般均衡模型(CCE)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效应进行理论上分析。从六个不同类型样本自由贸易区综合效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建立“10+3”的自由贸易区方案对中国最为有利;次优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第三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欧盟建立自贸区;第四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第五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贸区;第六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巴西建立自贸区。这个结果对研究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上,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也由过去的模糊状态到现在的逐渐清晰,逐步形成立足周边,打破地域限制、跨越洲际,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RTA、FTA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双边、多边与区域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五)南非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将贸易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东方。

  南非虽然是金砖国家中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成员,但是南非背后所依靠的整个非洲大陆却是世界上潜力***的市场e.而且南非经济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将贸易和投资从欧洲转到亚太地区已经上升为南非的国家战略,不断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等远东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

  2.暂时回避与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4年,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开始启动自贸区谈判。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南非明确表示,目前不具备与中国等大国的比较优势,暂不考虑与中国等大国设立自贸区。尽管如此,南非对与中国经贸的深入合作信心有加。2011年中南双边贸易总量同比增长77%,中国成为南非***的贸易伙伴,远高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目前,南非希望中国能更多购买南非的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经贸发展的深度。

  3.全力推进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巩固其作为非洲门户的战略地位。

  2010年10月,南非与埃及达成共同致力于建立大非洲自由贸易区。该自由贸易区包括26个非洲国家,目的是扩大彼此之间的贸易,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推动非洲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6月,非洲领导人经济峰会决定在三年内建立非洲自由贸易区。非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促进非洲内部贸易的增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将帮助非洲国家利用南非的门户作用,加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特别是与其他金砖国家的经贸往来。

 二、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

  (一)共同利益

  1.经济互补性较强。

  金砖国家群体性出现有其内在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逻辑(黄仁伟,2011),俄罗斯能源和基础科学具有优势,印度软件技术领先,巴西清洁技术、现代农业优势较强、中国有制造加工优势,南非有矿产开采技术优势等等,相互合作的潜力巨大(林跃勤,2011)。金砖国家分别是“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世界原料基地”、“世界加油站”以及非洲的门户和桥头堡,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和守护人(王永忠、马韶青,2011)。金砖国家均属于新兴经济体,在优化本国产业结构、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方面有着共同要求(杨洁勉,2011),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共同利益(郑新立,2011;李向阳,2011)。

  2.金砖国家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20世纪90代初以来,世界各经济体缔结的自由贸易协议或优惠贸易安排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热衷于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签署区域经贸合作协议。金砖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把发展自由贸易区作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层面上,金砖国家存在共识,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3.从长期看金砖国家存在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加深彼此之间的经贸联系。

  金砖国家诸多自由贸易区战略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对象。从金砖国家间贸易情况看,除中巴、中俄、中印和中南以外,其他金砖国家间贸易量不大,彼此还不完全是重要贸易伙伴。例如,印度在俄罗斯贸易伙伴中仅排第17位,巴西、南非排位更靠后。中国是其他4国***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第1大出口市场,第2大进口来源地;是俄罗斯第6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是印度第3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是南非的第1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从长期来看,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有效推进,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彼此之间,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其他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争取对象,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加深彼此之间的经贸联系将成为共识。

  (二)利益冲突

  1.国际经贸竞争加剧,利益冲突明显。

  金砖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同构化、替代性、竞争性的一面(林跃勤,2011),况且其地缘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度相对较低(姚枝仲、2011),导致在一些经济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贸易、资源等方面(钟龙彪,2011)。而且,作为新兴经济体,出于对自然资源的追逐和控制、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竞争、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期望和努力、对国际政治经济权力的维护和争取,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王玉华,赵平,2011)。金砖国家在双边贸易、大宗商品定价、人民币汇率、国际货币及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王永中,2011)。现存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还存在运行方式不稳定性、共同利益基础不牢固、成员国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外部竞争压力大等问题(王玉华、赵平,2011)。

  2.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和认知存在差异,利益诉求不同。

  印度的经济规模较大、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丰富,为了避免落后于其他国家,采取的是进攻型的全面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追求的是政治、经济、安全的整体利益***化。巴西和南非采取的则是立足于本地区,以南方共同市场和非洲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防守型战略,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区域影响力的***化。俄罗斯由于自由贸易区起步较晚,而且在2012年才正式成为WTO成员,采取的是以资源为导向的战略,虽然称为东西方平衡战略,实际上是在独联体内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此为基础增强其对外谈判的实力。中国则是攻防兼备型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不同的发展战略表明金砖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和认知存在差异,利益诉求不同。长此以往,容易对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经贸利益冲突。

  3.从短期来看金砖国家存在被排斥在彼此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外的可能性。

  由于金砖国家缺乏明确的自贸区资源整合目标,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明显。在争夺全球市场、竞相吸引FDI的过程中,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措施时有出现,印度和巴西是近年来对中国采取贸易保障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经常利用油气资源作为国际谈判的筹码;印度、巴西、南非从铁矿石资源获利丰厚,而作为资源需求大国的中国在进口贸易中的正当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短期内,除印度以外金砖国家存在不同程度上回避彼此之间的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性,尤其是南非曾经明确表示暂时回避与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全力推进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巩固其作为非洲门户的战略地位。而巴西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南方共同市场,将其作为筹码与外部进行区域一体化谈判,避免与任何大国建立危及自身经济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俄罗斯虽表面上东西方同时推进,实际上进展不大。中国与金砖国家有建立自贸区的诉求,但时机尚不成熟。

  三、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的利益协调方向与路径

  (一)开展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共同利益评估和量度联合研究

  建议采取计量建模(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从经济贸易互补性入手,对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共同利益进行评估和量化。选取经济结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指标体系,重点分析金砖国家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世界原料基地”、“世界加油站”以及非洲的门户和桥头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利益。并且从产业利益、就业利益、贸易利益、金融利益、市场利益、资源能源与环境利益、人力资本与技术利益等七个方面入手,设计出金砖国家共同利益量度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反映影响金砖国家利益关系的各方面因素。同时,该量度体系将每个具体指标分为共同利益大、共同利益适中和共同利益小三个区间,对每个具体指标所处的位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成为统一的百分制数字。然后,采取逐级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一个直观的能够看得见最终分值,从而可以反映出金砖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大小,全面评估金砖国家在各个经贸领域的共同利益,为金砖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现实依据。

  (二)积极进行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利益冲突识别与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贸利益关系复杂化、主体多元化、实现利益的手段多样化。不同议题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组合,可能出现不固定的、由议题决定的各种利益组合。建议采取以“议题”为核心的方法对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利益冲突进行识别和分析。全面的分析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关系。分析金砖国家在国际贸易议题、国际金融议题、国际投资议题、国际环境议题上的利益冲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利益关系的深刻性、复杂性、广泛性和以“议题”为导向的利益组合的重要特征、原因及发展趋势。

  (三)建立金砖国家经贸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金砖国家积极追求各自的经贸利益,寻找共同利益,化解利益冲突,达到利益平衡,当务之急是构建金砖国家间经贸利益平衡与协调合作机制。如果机制设计得当,就能够平衡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利益关系,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良性I动,确保金砖国家间经贸利益取得预期成效。该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共享式合作、包容性发展,目的是促使妥善处理金砖国家间经贸利益关系,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为自由贸易区建设贡献新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为破解重大全球性问题提供战略思维和思路。

  (四)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经贸合作,夯实“金砖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

  金砖国家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倡导面向发展的区域经贸合作,不仅仅是签署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协议等,还应该将区域经贸合作焦点集中在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包括货币与金融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政策等。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经贸合作,夯实“金砖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考虑到金砖国家之间战略利益的复杂性,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很难立即启动。短期内,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在个别领域签署框架协议。例如,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正式启动建立金砖国家更加开放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此举有利于稳步扩大本币结算,为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加强金砖国家在资源、低碳等重要领域的投融资合作;积极开发资本市场间的合作,包括发行债券和企业的上市;加强金砖国家间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流。在相互贸易中实现贸易本币结算,能有效避免汇率波动,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黄仁伟.2011.金砖国家崛起与全球治理体系[J].当代世界(5).

  李建民。2011.非洲自由贸易区将增加南非在金砖国家中的影响力[EB/OL].新华网(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5/c_13930755.btm.

  李向阳,2011.金砖国家发展之路如何延伸[J].当代经济(5).

  王红霖.2011.“金砖国家”托起希望[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6)。

  王玉华.赵平。201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问题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11).

  王永中.2011.金砖国家经济利益的交汇与分歧[J].亚非纵横(3).

  王逸舟.2002.国家利益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

  阎学通.1997.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杨洁勉.2011.金砖国家合作的宗旨、精神和机制建设[J].当代世界(5).

  于培伟.丁维顺.2011.从数字看金砖国家的分量[J].中国远洋航务(10).

  张燕生.2007.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战略[R].政协专题会议(6).

  张燕生.2011.金砖国家在均衡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责任[J].经济(5).

  张幼文.2011.包容性发展:世界共享繁荣之道[J].求是(11).

  郑新立.2011.加强金砖国家的经济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49).

  Martha Finnemore.1996,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M].Comell University Press.

  Akhilesh Chandm Prabhakar.2011.An Overview of the New Emerging Balance of Forces-‘the BRICS,G 20 and G 7'Respons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l(2):pp.67.

  Salman Khan.2010.Crude Oil Price Shocks to Emerging Markets:Evaluating the BRICs Case[R].MPRA Paper,(4),NO.22978.

  Misa Takebe,Montfort Mlachila.2011.FDI from BRICs to LICs:Emerging Growth Driver?[R].IMF Working Paper,(7),No.11/178.

  WTO.2004. Trade Policy Review Report by Brazil.Trade Policy Review Body,WT/TPR/G/140,1 November.

  WTO.2004.Trade Policy Review:Brazil,Report by the Secretariat,WTO Document WT/TPR/S/140.

  WTO.2007.Trade Policy Review Report by the Secretariat:India,WTO Document WT/TPR/S/182,18 April.

  UNCTAD.2007.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2007-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Development,September.

    作者简介:蔡春林(1962-),浙江瑞安人,经济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刘畅(1983-),山东临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世界经济博士生,华夏基金投资部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