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因是:(1)科学技术的发展;(2)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3)和平与协作的国际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和信息技术革命。各国经济因为全球化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经济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提高了技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的扩散、扩大了资源配置的范围,提高了消费者福利水平。经济全球化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进展,动因,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经济的面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影响,对于我们有效开展对外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端可以溯源到几百年前发现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受战争、意识形态、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虽然断断续续,但是却从未停止。到了20世纪80和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加速,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纳德·芬德利认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13世纪成吉思汗发动的横跨欧亚大陆的战争。这场蒙古人的战争和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历史的两块里程碑。
马丁·沃尔夫认为:“将世界视为整体的全球意识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其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一是蒙古人在13世纪对于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征服……在回答全球化何时开始时,芬德利教授认为,‘它始于蒙古人的征服使欧亚大陆中心实现统一,以及他们控制的各种地方文明对此做出反应的时刻’。这场征服特别让欧洲人接触到了东亚的文明,并产生了强烈的绕过长期阻挡其间的伊斯兰世界去加强接触的愿望。这由此导致了航海技术的进步,并使得欧洲人在15-16世纪实现了地理大发现。那是全球化意识兴起的第二个决定性的里程碑——首先是在欧亚大陆,然后扩展到全世界。”[①引自[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第85页,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开始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根据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非经济力量干扰打断了。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再次蓬勃发展。如表1所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提高。跨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0.5%增加到了2010年的2.1%,增加了3倍多;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38.6%增加到2010年的55.9%,2008年时曾经达到59.4%。
表1 全球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
|
1960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2010 |
贸易占GDP比重 |
24.2 |
24.7 |
27.4 |
33.4 |
39.4 |
38.6 |
38.8 |
42.5 |
49.6 |
53.6 |
55.9 |
FDI净流入占GDP比重 |
|
|
0.5 |
0.5 |
0.6 |
0.5 |
1.0 |
1.2 |
5.0 |
2.6 |
2.1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因
上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1998年世界贸易组织在当年的年度报告中,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进行了分析,认为三方面的力量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第一是技术变化,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第二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奉行了自由化政策,开放市场和减少管制;第三是新技术和更加自由化的市场的结合,使得商业部门能够在更多的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编织紧密相连的复杂商业网络。这些经济力量使得各国在经济上更加相互依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形成了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在影响的广度、深度方面,都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而且,推动两次经济全球的力量也有差别。在1914年以前的经济全球化,得益于铁路、蒸汽船和汽车的发明所带来的运输成本的下降。由此,人们可以更快、更便捷的旅行和贸易。但是,当时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被纳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8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微芯片、卫星、光纤和互联网的发明与运用,由此带来了电信成本的大幅下降。这些新技术将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了一起,并且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向西方出口原料和从西方进口制成品。这些技术能够让企业在世界各地分布生产、研发和营销,并通过电脑和电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就好像在一个地方工作一样。此外,由于电脑和廉价的电信组合,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从就医到编写软件,再到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服务。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的数据,纽约和伦敦之间三分钟的通话费1930年为300美元;今天,通过互联网几乎是免费的。
根据上述国际组织和学者的观点,以及其他一些研究者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形成和迅速发展的基本动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平与协作的国际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早的新航路的开辟,与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技术、定位技术等的进步密切相关。当代通讯技术、互联网、交通运输技术等的发展,大幅度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人员往来和资金调拨成本,为开展全球化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2)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诞生于荷兰等西欧低地国家的公司制度,为早期的全球性国际贸易活动,发挥了聚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关键性作用,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当代跨国企业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业务模式等的创新,是企业开展全球化经营活动的基本保障。
(3)和平与协作的国际关系。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环境,战争和贸易保护等以邻为壑的对外经济政策会打断、阻碍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都直接阻碍了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流,阻碍了全球经济的融合与增长。
通讯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将世界各地的市场连接在了一起,使得远距离的运输和生产分工成为企业财务上经济可行的活动。迅速扩大的市场和生产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生产贸易形势,不再局限于本国(地)生产经营的企业改变了组织形式,使得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则为经济全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速度和影响范围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第一是冷战结束,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得到认可;第二是信息技术革命。
从经济领域来看,冷战的实质是不同国家之间对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分歧。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更有效的体制得到了主要经济体国家的普遍承认,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流选择。1989年出现的“华盛顿共识”就反映了这一思潮。这是经济全球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认识到开放的国际市场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后,为了规范保护国际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避免贸易摩擦引发争端和贸易保护、防止世界经济因各种冲击出现大的动荡,各国相互合作,制定规则,建立了WTO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框架。
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了成本;二是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模式。信息技术革命和随之而起的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个人和各类组织联系在了一起,大大提高了各类信息资讯在全球传播的速度,方便了人们在全球各地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降低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拨资金、人员和谈判达成交易的成本,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效率和动力。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更加便捷,企业的层级结构和组织形式也随之更加精简和高效,更适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表2 华盛顿共识的十项政策建议
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 础设施); 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 4.实施利率市场化; 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 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 9.放松政府的管制; 10.保护私人财产权。 |
信息技术革命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形成了新的产业生产分工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成了全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是运用信息数字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加工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是模块化生产,然后在某个生产地点集中组装,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更加扁平化和强调分工协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有效率的地点生产,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全球资源协调的生产组织方式,也被应用到一些传统产业之中,如汽车、飞机制造等,深化了世界分工、提高了世界生产效率。用信息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正在继续普及推进,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逊于之前的工业革命。中国等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国际产业链分工深化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增长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经济范畴,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有经济全球化的印记。虽然有不少针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消极影响的批评意见,但是,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有利的。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减少了贸易和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了商品、生产、资本、技术和人员等经济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深化了国际分工,提高了世界生产效率,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提高人们福利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卷入进来,纳入了全球化的生产分工体系,大大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再到产品内贸易,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国际分工深化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方面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规模经济效应来看,由于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产品产量的增长,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范围经济效应来看,不同地区的生产可以共享某种生产或者管理资源,也能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图1显示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图1.1是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曲线,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和生产经验增加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图1.2是范围经济效应曲线,在范围经济效应作用下,在生产相同数量的两种产品时,单位产品的成本也下降了。
图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的扩散。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化经营和科研人员流动等经济全球化特征,促进了技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的流动、扩散,带动了世界各地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1)生产技术的扩散。最直接的生产技术扩散途径是技术转让和生产性投资。技术产品贸易也能促进技术的扩散。图2是1997-2007年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指数,贸易的扩张带动了技术的扩散。
(2)商业模式或者现代经营方式的扩散。跨国企业全球化经营方式、各种新型商业经营模式(如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如PC、网络游戏等)等,在全球化大潮之中,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扩散,提高了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3)先进制度和政策措施的扩散。合理的经济规制措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各国政府之间对于如何管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协调的沟通交流,加快了有效经济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的扩散。
图2 不同技术水平产品贸易指数(1997年为100)
资料来源:OECD.
3.经济全球化扩大了资源配置的范围,提高了福利水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对外国投资的开放、人员流动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强调等,大大促进了生产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使得生产性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找到更有效率的生产地点,从而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率,也使一些原来在经济封闭情况下,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国家获得了经济增长的机遇。
图3是贸易提高一国福利水平的理论图解。曲线X1Y1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横轴代表产品X的产量和消费量,纵轴代表产品Y的产量和消费量;L1和L2线分别代表无贸易时和有贸易时的产品价格比例,也被称为等价值线,代表了一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B1和B2线是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无差异曲线,B2的福利水平高于B1.该图代表的是一个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开放之前,该国的生产点在A1,能够实现的福利水平是B1;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之后,该国可以通过多生产X出口,换取更多的产品Y,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B2.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该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则通过多生产产品Y,实现了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双方来说,X产量和Y产量都增加了,世界总产出提高了,而这只是因为各国都开放和相互贸易了。图中的虚线X2Y2是扩展了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因为资本流入、技术进步等原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国的生产能力就会提高,实现产出扩大和经济增长。
图3 贸易提高了福利水平
4.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必须更多地反映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1995年,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更好地管理全球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仅是条约性质的GATT;1998年,G7集团吸收俄罗斯成为G8集团;1999年,G20成立,并且其重要性不断上升。2010年10月,G20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协议,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投票权;同年11月,IMF执行董事会通过份额改革方案,见图4.根据该方案,IMF将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从而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4个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将成为进入IMF份额前十位之列的经济体。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总共持有份额将升至14.18%,将分别位居第三、第八、第九和第十,而全体新兴经济体持有份额将升至42.29%。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之后。该改革方案需获得达70%份额会员国的批准才能生效。目前该改革方案正在等待成员国国内通过。截至2011年12月12日,有53国(持有份额相当IMF份额36%)已通过该议案。
图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
资料来源:新华网。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一些批评意见
经济全球化,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利益分配格局会受到冲击,结构调整的过程会比较痛苦,并引发社会动荡,这既涉及到发达国家,也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因此,生产能力的大幅扩张和市场的扩大,导致一些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由于各国经济紧密地联在一起,导致经济动荡和经济萧条在国际间的传递、放大,各国经济的独立性降低了,更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一些非经济问题,如跨境犯罪、疾病、自然灾害(如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核危机导致周边国家遇到冲击)等也会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有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技术、资本和制定、执行国际市场规则的主导权,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得益更多。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但是得益要少于发达国家,而且往往要付出环境污染、传统文化被侵蚀和其他方面的代价,有些甚至可能会陷入低端分工陷阱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困局之中。
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一书中,概括了对全球化的批评意见:
1.全球化破坏了单个国家监管国民经济、收取税收、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能力;
2.全球化破坏了民主过程,用不负责任的官僚、公司和市场取代了民主政治的规则;
3.全球化颠覆了公益性的民主政权,以服务于掠夺性的私人公司的利益;
4.全球化导致了大面积的贫困,加大了各个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5.全球化摧毁了个体农户的生活方式;
6.全球化剥夺了穷人能购买得起的药品;
7.降低了各个国家的真实工资水平,恶化了劳动条件,加剧了世界各地的经济风险;
8.破坏了环境,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危害了动物福利;
9.引起了恶性竞争,各个国家都被迫实行低税收、放松监管和低工资的政策;
10.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制造了危机,特别是让落后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1.鼓吹贪婪,把它当成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12.破坏了各式各样的人类文化……[②[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
经济全球化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0年后的2008年爆发的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有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原因,并且经济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更大的波动。我们认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是有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原因,但是,通过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和更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消除的,至少是可以消弱的。而且,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发挥本国优势和利用国际环境,吸引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是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
即使象斯蒂格利茨这样对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做出过严肃批评的学者,也承认“我相信,全球化——取消自由贸易的壁垒以及国民经济更紧密的一体化——可以成为一种一劳永逸的力量,并且它具备使世界上每个人(尤其是穷人)都富裕的潜力。但我也深信,要实现这种目标,我们就需要对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包括已在取消贸易壁垒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国际贸易协定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进行根本性的反思” [③[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隆国强
课题协调人:张琦
执笔:许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