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中非之间的贸易起着基础和奠基性作用。在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后的过去12年中,中非贸易蓬勃发展。中非之间的贸易,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之上的传统贸易型式。中国对非贸易是以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材料为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非之间的贸易型式和安排,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要实现中非之间贸易型式的升级换代,需要作出多种努力。
关键词:中非,贸易,发展
2012年7月19~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在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讲话,提出从5个方面(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建设)贯彻落实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明确指出未来3年中,中国政府将在5个重点领域(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和中小企业等发展;扩大对非援助;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建立中非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增进中非民间友好;推进非洲和平稳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中非之间的贸易起着基础和奠基性作用。在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后的过去12年中,中非贸易蓬勃发展。
一、中非贸易的发展
2000-2011年的12年间,根据中方的统计,中非进出口贸易从106亿美元增长到1663亿美元。其中,2005-2011年的6年间,即便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非贸易仍然从398亿美元增长到1663亿美元,翻了两番多。更长远一些看,2000-2005年的6年间,中非贸易从106亿美元增长到398亿美元,也几乎翻了两番。在这12年中,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达到了7415亿美元,其中,中国的贸易逆差累计达到285亿美元。
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中非贸易在各自贸易中的地位也在快速上升。从非洲的进口在中国进口的比例,从1995年的1.08%上升到2011年的5.35%;同期,对非洲的出口从1.68%上升到3.85%。同一时期,非洲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的比例也从0.99%上升到13.8%,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也从1.94%上升到13.82%。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非洲贸易伙伴中,仅次于欧元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非贸易的性质
中非之间的贸易,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之上的传统贸易型式。它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之上的产品内贸易型式。
首先,中非贸易中,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以2010年为例,机电产品对非洲出口306.1亿美元,占了51.1%;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出口127.1亿美元,占了21.2%。
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中,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原油进口占了大头。以2010年为例,石油进口404.1亿美元,占了57.74%,铁矿石、铜精矿、锰矿石、原木、铬矿石、钻石、煤炭等进口132.7亿美元,占了18.96%。
其次,按照中国贸易数据和分类来分析,中非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以2010年为例,在1269.4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为958.7亿美元,占了75.52%;其中,出口413.6亿美元,在总出口中占了68.99%,进口545.1亿美元,在总进口中占了81.37%。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非贸易中,加工贸易以及对外承包工程货物方式也在快速增长。以2010年的出口为例,加工贸易出口占了19%,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6%,其他贸易方式为6%。
与此相伴随,中非贸易中,主要从事一般贸易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了主角。比如,2010年对非出口中,国有企业占了28%,私营企业占了45%,外资企业22%,集体企业为5%;从非洲的进口中,国有企业占了72%,外资企业12%,私营企业10%,集体企业6%。
简言之,中国对非贸易,是以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材料为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中非贸易的影响
中非之间的贸易分工型式总成为很多人批评中国的理由。在殖民时代,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型式和关系,也是这样一种类型,即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殖民主义情结浓重的欧美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对非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实际上,这些观点毫无根据。中国没有在非洲烧杀抢掠,也没有奴役非洲人民;中国带去的是我们辛勤努力所获得的发展经验和发展体会(去和非洲国家分享),是我们在并不富裕情况下的真诚帮助。
首先,中非之间的贸易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关系是政治上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主权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完全不同于基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不平等关系之上的畸形贸易关系。在胡锦涛主席所强调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洲不是中国的殖民地,而是平等的伙伴;其中,平等互利、相互支持是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根基。
其次,单从经济上讲,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来看,这样的贸易型式和安排,也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我们在前30多年中,贸易型式也是目前非洲国家的情形,即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进口制成品。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的兴起,以及随后的机电产品出口的兴起,中国才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贸易结构。
难道新中国前30多年与其他国家的正常贸易也是一种新殖民主义?难道目前很多落后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也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四、中非贸易的改善
那么,为什么中国以及以前的很多国家,能够逐渐摆脱单纯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进口制成品的贸易型式,而不断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换代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笔者也不在此一一罗列详述。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即这种升级和改变,和现有的贸易型式以及分工关系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我们既看到一些成功地从最初的贸易型式升级换代的国家和地区的例子,也观察到众多长期陷入这种初级贸易型式的落后国家仍然在苦苦挣扎。
要摆脱这种困境,其中,有几点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整个国家需要团结一致,推进经济发展,并在教育、卫生方面进行彻底的改进,以创造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改进,为贸易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
第二,这种贸易型式,也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好进口而促进整个国家产业结构、从而随后的贸易结构升级。比如,使用出口创汇,优先支持出口部门的改造和升级;或者进口国内短期的资本品和技术等。
第三,在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总之,出口初级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制成品的贸易阶段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如果努力合理,则这个阶段可以顺利被超越,否则,则有可能陷入困境。就中非贸易而言,正如我们不能指责新中国建立以后和中国贸易的西方国家是新殖民主义者一样,我们也不能指责中非贸易中的中方。
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中方的热情和愿望。但是,非洲国家也不能消极等待——做好国内的事情,用好来之不易的外汇资源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谋划的重大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