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华同志1963年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汉中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产品二分厂生产助理、大件加工组组长、大刨工。三十年来,他先后8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9次被评为工厂生产能手、标兵,3次被上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被评为武汉市技术能手,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广大职工誉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业务精湛的“老黄牛”
黄元华同志不仅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技术,是公司屈指可数的技术尖子,更是武汉市技术能手。生产中许多具有一定难度的“骨头活”都是由他完成的,如旋片机的刀架、齿轮箱。新产品开发试制过程中的许多关键部件也是由他承担,如汽车转盘自动线上模架的上、中、下三部分,有多条凹凸槽,这三部分的配合要求严丝无缝,稍有毫厘之差就是废品。刨加工确实有很大难度,许多老师傅看到图纸都退缩了,生产部门寻求外协加工也被婉拒,得知这一消息,黄元华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这项任务。他动脑筋、想办法、找资料,研究加工方案,自制胎具和夹具,改进刀具,调整走刀量,经多次试验,最后凭着精湛的技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他不仅是大工件加工的专家,刨加工多面曲线体也是他的“绝活”。罗茨真空泵的主关键—转子,就是多面曲线体的一个零件,不仅公差要求高,对称度也有严格要求,而且还需要保证3.2的粗糙度。按常规加工中凭手感调刀是难以保证曲面的对称度和粗糙度的。他在技术人员帮助下,反复调试摸索,利用工装夹具,加工出了理想的零件,大大提高了工效,受到公司领导和职工的好评。此项技能公司至今无人能破。刨工加工中有句行话是“不怕厚,最怕薄”。在软泡旋片机生产过程中,偏偏遇上了这样的零件—调节块,其长度为2500毫米,厚度却只有3毫米,而且这3毫米的厚度中还需加工一宽度为1毫米、深度为2毫米、粗糙度为1.6光洁度的深槽,技术要求很高。其功能为带刀在此槽中高速通过,用光电开关控制调节块,要求带刀、进刀平整光滑,稍有变形或粗糙度达不到要求,带刀就不能在槽中通过或发生烧刀现象。从加工的角度来看,它不仅薄,而且还超长,属超薄零件。加工调节块关键是控制工件的变形,往往加工后机床上测量都符合图纸要求,如将其撤卸下来再测量,几何形状就发生变化,尺寸也会发生变化。许多工人师傅望而却步,又是黄元华主动挑起了重担。他虚心向工艺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们求教,根据原材料的加工特性,从改进刀具出发,改变常规进刀受力点,克服了加工过程中几何图形变形的误差,成功地加工出一流的产品,为保证整机性能立下汗马功劳。在铣工、插工和行车工操作方面,他也是行家。
黄元华同志技术过硬,质量意识非常强,废品率一直保持着零的标准。2006年公司承接了建厂以来时间最紧、工作量***、从未涉及到的建材行业玻璃生产线设备,主要生产任务由产品二分厂完成。该生产线大件加工量大,其中横梁180多件,工厂大件加工设备有限,按常规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为了保证按期交货,公司领导建议外协加工,结果外协单位12小时加工一件还有些废品。黄元华急工厂之所急,主动承担横梁加工任务,仅7小时加工一件还保证了质量。为减少外协加工费用和保证产品质量,他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全年365天有340天以上坚持在工作岗位,年完成工时4450多小时。
受人爱戴的好师傅
黄元华同志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作风,已经升华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作为大件加工组长,他又是出色的协调员和服务员。每天全公司第一个开动机床,准时备好刀具,烧好开水,计算分配好整个班组的工作任务后,就开始工作。晚上加班时,轰鸣的机床声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搬运工、行车工都回家了,他就利用工作间隙,又当搬运又开行车,协调整理加工零件,从来不讲条件。其他同志工作上遇到困难,他也是积极帮助解决。在传帮带方面他更是言传身教,毫无保留,许多学徒都以能做“黄师傅的徒弟”而引以为荣。公司里许多学徒工因学不到技术收入低而流失,而他带的徒弟都能安心工作并能独挡一面。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整个班组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许多青工也迅速成长为生产骨干。2010年公司有一项重大任务—搬迁,按计划黄元华所在的分厂安排在8月份全部搬迁完。要完成搬迁任务,又不能耽误生产,时间紧、任务重,他每天带领几个班长整理零件、工具柜和十几台制袋机,为防止损坏,他们小心翼翼手工装箱,并跟车装卸,平均每天要装卸4-5车货。8月的江城,“水深火热”,他们的工作服汗了干,干了又汗,最后都成了花衣服。有同事们问他,“你的荣誉证书箱子都装不下了,还这样没命地干,图什么呀?”他总是淡淡地笑笑:“我干活不图评不评先进,干好工作是工人的本份,我图的是心安。”
忠诚于企的老实人
武汉中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一个有五十年历史的老国企改制而成。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企业连续多年亏损,许多有技术、有专长的员工纷纷到外面谋求发展,很多厂商看到黄元华技术过硬、爱岗敬业、一专多能,也出高薪诚聘他,但他没有接受,理由是目前公司经济效益差,更需要这些党员骨干的奉献,作为工厂这么多年培养的技术人才,更有责任为振兴公司做贡献。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会冲出低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英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在诱惑面前的坚定和在荣誉面前的淡定,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他用勤奋朴实的工作,对企业忠诚的坚守,默默奉献和付出,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更让我们看到企业的希望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