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恩同志1974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建材总院特种玻璃纤维与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目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年龄***的院长,同时也是学历最低的院长,但是他却创造了总院的多个第一:2001年,他出色完成了当时全院***研保项目,建成国内无源干扰材料研发生产平台,获得当时国防科工委领导和海陆空三军代表高度赞扬;他争取并完成总院历史上***条件建设项目,建成了国内整体水平最高的光纤面板生产线;他承担并完成了863计划“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重大项目;纤维院成为目前总院本部首个资产过亿院的二级单位,同时也是总院落实科研建设经费最多的单位……这些第一的取得,凝聚了他十多年的心血和智慧,他领导纤维院走出低谷,在科技水平、经济总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微光夜视核心元件、无源干扰材料技术进步和配套生产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求真务实促发展
纤维院业务始于五十年代末期,有过辉煌的历史,曾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根玻璃纤维、第一块光纤板、第一块通道板、第一束干扰材料、第一根抗碱纤维、第一束高硅氧纤维、第一批过滤布袋、第一块针刺毡,为国民经济及军工配套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各种原因,到2000年纤维院只剩下了光学和制品两个研究室,装备老化,技术落后,当时干扰材料年产量只有10吨,光纤板生产仅2000余件,产值不足300万元,研究领域逐渐萎缩,行业地位逐步丧失。2000年,兵器集团成立了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加强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能力,以满足国防需求。此时如不抓住机遇跟上北方夜视公司的发展步伐,纤维院将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面对当时局面,时任玻璃特纤所总支书记的李国恩同志临危受命主抓光纤板的开发生产,根据当时的状况,确定了“以量带质、以质促量”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八字方针,要求全体职工特别是干部要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他以身作则,带领干部职工从净化车间保洁擦地做起,夜里调试安装设备,扭转了大家在净化、熔压成型、光学加工等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工艺优化,提升了综合成品率,配套战车的40/13光纤板在历史上首次做到质量免检的水平,当年实现产值300万元,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的2.5倍,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此基础上,李国恩同志带领技术人员成功开发了台阶型系列光纤面板,使光纤板品种由3个增加到10个,配套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北方夜视公司成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其核心配套单位。2001年北方夜视总经理李忠杰专门到院表示感谢,有感于李国恩同志在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造诣,戏称:“李书记是所见的最不务正业的书记”。
根据总院部署,2003年2月,李国恩同志在知天命之年,受命组建特种玻璃纤维与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所,开始了他新的征程。他根据当时状况,指出多年来“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发展思路存在的问题,没有“量”无法保证“质”,提出了光纤板“多品种,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在他的直接带领下,通过多年努力,纤维院成功开发了22个新产品,形成了光纤倒像器、阴极玻璃窗口材料、光纤面板、毫米波、厘米波干扰材料等五个系列,同2000年相比,微光夜视用光纤元件的配套能力由2000件提高到50000件,干扰材料配套能力由10吨提升到60吨,主营业务收入由700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利润由70万元增加到950万元,产品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由50%提高到80%,基本扭转了依赖科研经费生存的不利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加强条件建设 搭建发展平台
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北方夜视等用户将纤维院作为核心配套单位,原有老的光纤面板生产线使用了近二十年,机械装备老化,净化等条件差,已不能适应高端产品生产要求。依托国家武器配套需求,李国恩同志下大力气积极争取生产线条件建设经费,先后承担国防科工局下达的两项生产条件建设项目,共计投资6000万元,成为总院历年来***的建设项目。
一、严控工程质量
在建设过程中,李国恩同志提出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原则,一切从将来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考虑,做到先进、实用、可靠。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了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结构,将项目建设任务逐层分解,责任明确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据此编制项目责任制实施细则,覆盖项目所有环节和建设内容,做到各部门、责任人之间有接口无接缝,促进了项目顺利有序开展。
为此,李国恩同志带领项目团队开始了艰苦历程:为保证大宗关键材料(如瓷砖、门窗等)质量,项目组成员多天奔走于建材市场,以至于厂商将这些既懂技术又会杀价的人当成了施工方;为了考察厂商净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李国恩同志带领技术人员36小时内奔袭2000公里考察多个工程现场;为了确定一台非标设备方案,往往要讨论到深夜,在确定承制单位时往往要多次到其现场考察,对考查合格的单位通过招标确定价格;在施工过程中指派责任心强、有经验、了解施工技术的人员强化现场及隐蔽工程监控,对施工质量、工程洽商进行检查、核对、记录,对于基建所用的混凝土、门窗、地砖、石材和洁具直接到实地考察、询价、选定并封样,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最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李国恩同志注重抓系统的同时,更注重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部位和核心装备,他特别强调整条生产线的工艺布局和装备水平的成龙配套,把洁净工房的净化水平高低作为整条生产线建设的核心。在净化工房的施工过程中,他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净化标准,强行要求设计及施工单位将净化系统的空气置换率提高了1.5倍。生产线的运行实践证明,这种改变为今天产品综合性能的提高和批量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建设完成后,李国恩同志把生产线的管理、维护和运营作为大事来抓,强化软件建设,致力于人员技能培训、装备能力功能开发、工序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按照GJB9001A的要求,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关键工序建立全面的质量考核体系,将产品质量、设备维护、净化车间的净化度维持和产品质量、产能综合挂钩,确保生产线的装备、能力和条件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光纤面板生产线的建设获得了国防科工局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总院的对外展示科技实力的窗口,总院因本项目的建设获得国防科工局“军工能力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李国恩同志获得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二、纤维院的生命线
通过光纤面板条件建设,实现了光纤芯料用玻璃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产品性能、一致性以及原料利用率,解决了困扰纤维院多年的高温料生产问题,实现阴极窗口玻璃的批量生产;大幅提高了纤维成型精度,使得多年来未解决的剪切性能得以突破;突破了倒像器和直板的曲面成型技术,为光纤板出口创造了条件。
生产线投产后,实现了年产各种规格光纤面板40000件,产品综合性能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暗点、像畸变等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完全满足了北方夜视等用户对高性能产品的需求,已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微光夜视用光纤元件研发生产基地,对推动我国微光夜视技术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生产线的运行过程中,多个年轻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生产线的运行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培训和锻炼,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目前已有九人成长为各个生产部门的负责人,在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纤面板生产线已成为我国硬质光纤高端研发人才的摇篮。
在李国恩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纤维院依托光纤面板生产线的建设项目,不仅建成了一条高水平的生产线,还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培养了一种可贵精神,在总院树立了一面旗帜。如今,一座占地4000平米的现代化厂房矗立在总院的东侧,日夜灯火通明,成为总院一道独特风景线。目前以光纤倒像器为主导的产品已批量进入国际市场,2010年实现出口产值300万美元,生产线全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李国恩同志带领他的团队将光纤面板生产线打造成了纤维院的生命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李国恩深深理解这一点。玻纤院刚组建时,李国恩同志就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问题来抓,致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梯队。2003年全院只有两名硕士,操作工人占总人数的60%;而到今年年底,纤维院已有博士2人,硕士16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比例达到65%以上,且专业结构、年龄层次日趋合理,年轻技术人员已成为科研生产的骨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八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都得益于李国恩同志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性的举措。
在人才招聘上,他着眼于纤维院的整体发展,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队伍,从大学和科研院所招聘硕士研究生直接进入相关的项目组,在选人时李国恩注重个人责任心、事业心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好的解决了纤维院组建初期技术人员的匮乏。针对国内高校还没有光电纤维方面的专业研究,李国恩同志提出充分利用总院内资源,请院士、教授作理论导师,纤维院作实践的导师,为纤维院定向培养相关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国恩同志强调“人才速成”,依托科研和生产任务,在院内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机制。新人必须从生产第一线做起,在重要岗位大胆起用新人,不断给新人压任务,给年轻人搭建可充分展示的舞台,并强化在工作过程中对新人的引导和激励。适时组织技术攻关是他培养年轻人的另一大抓手,针对科研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问题成立攻关组,每个人拿出实验计划和进度节点,定期交流研讨,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使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引入内部竞争机制,通过申请和方案论证确定项目负责人,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根本转变。这些措施促进了年轻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使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
李国恩同志积极倡导“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技术人员走出去与用户、同行交流,吸收已有技术成果,不要只埋头苦干;针对未来发展的要求,邀请有关机构的专家作特聘专家或合作研究,加快了研究进展,实现了对技术人员的直接培养。纤维院在深紫外玻璃和闪烁体光纤板的研制上取得显著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
李国恩同志以身作则倡导“学术民主、技术民主”,重大技术问题和工艺改变需要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实验验证,吸收每个相关技术人员甚至一线工人参与讨论,为年轻人的成长和进步创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为员工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创造必备的条件,并对有突出表现和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认可和奖励,力求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同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潜心专研 开拓创新
在总院西楼三楼,有两个房间几乎是长明灯,无论春秋冬夏。尽管楼下传达室的值班人员经常更换,但是每个值班人员最先熟悉的肯定是李国恩,因为每天晚上他总是最后离开,值班人员往往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的。总院很多人谈到李国恩同志的时候,都会摇摇头,似乎难以想象有人能够在这样的年龄,还能如此投入地工作。
李国恩强调工作要用心、上心、走心,他常说如果吃饭睡觉时都想着有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那就离问题的解决不远了。他思路开阔,在研究工作中思想聚焦,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2003年上半年北京“非典”肆虐的时候,正是纤维院光电室最忙的时候,李国恩同志正在组织进行超二代夜视仪关键元件-高性能阴极窗口玻璃的生产技术攻关,在4月底准时提供300件产品,解决了北方夜视公司的燃眉之急;2004年初,为了解决光纤倒像器的像位移问题,他竟然5个月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带领技术人员刻苦攻关,通过实验提出了像位移过程控制检测方法,在技术上彻底解决了光纤倒像器批量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堡垒,实现第一次订货108万元。直到现在,北方夜视很多人还记得,中国建材院倒像器和高性能阴极窗口玻璃的批产,替代了进口,不但确保了超二代夜视仪定型周期,还使他们的材料成本降低了20%以上。
李国恩同志在科研上注重创新思维,他常说:“没有思路上的创新,技术上是不可能突破的”。2005年北方夜视开发远视距的杂交像管,需要高耦合效率的光纤面板,需要大幅度提高光纤面板的刀口响应性能,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光纤板质量稳定性的重要问题之一。他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光吸收玻璃的评价标准有问题,将玻璃样品的厚度由0.38㎜降低到0.18㎜,以0.18㎜厚不透光为标准研制光吸收玻璃,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取得突破进展,研制出了刀口响应值小于0.1的光纤面板。第一批产品到北方夜视公司检测时,测试人员以为仪器出了故障,他们无法相信产品指标竟然整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时间进入2010年,国内外客户对光纤倒像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国恩同志将这种提高视为一次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的机会,提出了光纤板生产中的6大技术问题,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和部分操作人员组成9个攻关组,所有新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骨干进入攻关组。李国恩同志到车间现场办公,在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攻关组的同时,亲历亲为进行剪切、像位移、柱面漏光等实验,得出了宝贵的数据和研究思路。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剪切畸变、像位移、柱面漏光、S畸变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产品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柱面漏光技术的解决为国内头盔夜视仪轻量化提供了材料基础。
李国恩同志十分注重学科的发展和开拓,他根据光纤面板吸收玻璃技术和镀膜技术结合,开拓了夜视兼容玻璃滤光玻璃研究领域;针对国内有关单位对射线成像探测的需求,将闪烁体材料与光纤面板相结合,提出了闪烁光纤面板的研究方向;针对航天器的空间姿态控制,提出了紫外光纤面板和耐辐照光纤面板的研究方向。同时根据用户需求牵引,纤维院成功进入液晶显示屏玻璃、军用触摸屏、陶瓷金属化等专业领域,将纤维院的配套领域由传统的兵器、船舶拓展到电子、航天、核探测等领域,基于这些新开拓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纤维院共申请科研领域开拓军工新材料项目15项,落实科研经费2900万元,为纤维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表彰李国恩同志多年来在微光夜视和无源干扰材料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防科工局授予他“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满怀着对军工科研事业的一腔热情和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李国恩同志已将自己全部精力融入了他所钟爱的微光夜视关键材料和无源干扰材料研究开发,融入了纤维院发展壮大。多年来的辛勤耕耘,使他获得了“中国建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院领导班子在2007~2010年连续四年获得总院“四好班子”称号,光电材料研究室获得“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称号、“中国建材集团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根据多年的科研管理经验,李国恩同志在全院倡导技术创新、思路创新和产品创新,明确提出创新是纤维院永恒的主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点,将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研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有旺盛生机和不竭动力。
在圆满完成了纤维院“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后,李国恩同志根据纤维的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为纤维院绘制了“十二五”的发展蓝图:利用3-5年时间,把纤维院打造成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份额的科研生产实体;实现光纤产品集成配套,达到研发能力最强、产品最齐全、性能最优异、出口具有相当规模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翻一翻、回报总院翻一翻、职工收入翻一翻,将纤维院打造成我国微光夜视用关键材料和无源干扰材料的旗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