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责任传播

高端访谈 | 《中国建材》杂志专访周育先:中国建材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  发布时间:2022-04-06

3月11日,2022年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为建材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大力量。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话题,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接受《中国建材》杂志专访,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曾劲、王诚、王刚、李叶青共话企业、行业发展。

周育先: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

中国建材作为建材行业唯一央企,拥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8万名科研人员等雄厚的科研实力,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优势及7项业务规模世界第一的产业优势,并入选国资委首批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名单。

中国建材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了一批国家“卡脖子”技术。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号”核心舱,高纯石英玻璃保障“天问一号”,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高强度玻纤、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飞船,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攻克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低热水泥筑牢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

中国建材强化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实现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助力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多个系列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量产化,满足电子信息产业、新基建领域对关键材料的技术需求;攻克8.5代TFT-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并稳定量产,实现了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百吨级T1000、千吨级T700/T800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入选2021年央企十大工程;百余款全系列风电叶片产品满足陆地、海上不同场景需求;还有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发电玻璃、图像光导识别材料、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成为助力国家战略创新的行业平台和重要力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中国建材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创业投资发展。与中国商飞合作,瞄准大飞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大飞机复合材料专项,获得CR929大飞机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围绕氢能储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低碳技术,与中科院、中国石化、航天科技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发布首批对外转化科技成果清单,中国建材总院、中材高新9项C类成果实现对外转化;与山东大学合作打造国家级人工晶体“双创”基地,已入驻上下游20多家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今年揭牌的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汇聚了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从玻璃研发到设计到工程“一条龙”市场化、产业化链条。

下一步,中国建材集团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围绕“四个面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国家战略中坚力量,聚焦基础建材低碳发展和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创新资源集聚,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积极鼓励“揭榜挂帅”,为科技英才提供创新“竞技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把集团内外创新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合力。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制度,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让各类人才尽展其能,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周育先:中国建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率已达93%,并初步构建国有资本产业投资模式

总体来说中国建材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顺利,很多台账任务在去年已经完成,截至2021年底,完成率达到93%,并初步构建出定位清晰、生态优化、机制有效的国有资本产业投资模式。具体来讲有:一是主动自发完成“规定动作”。集团总部建立覆盖全级次企业的改革推进信息系统,以穿透管控带动全级次有实质经营的1100余家成员企业实现改革工作“齐步走”,并自我加压、提高完成标准,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规定动作”均在2021年实现100%完成。二是结合实际开展“自选动作”。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高的特点,探索开展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发挥非公股东作用等改革举措,推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协同发展,同时建立了5类8种中长期激励“工具箱”,将科研、管理、技术骨干人员与企业中长期发展形成利益绑定,2021年超过2300名骨干人员实施了多种中长期激励工具。三是构建改革赋能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修订公司章程、完善三会议事规则、出台配套操作指引、建立信息系统实施闭环监测等措施,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董事会规范运作、经理层成员有效行权、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授权、非公股东发挥作用、三项制度改革等一揽子改革“组合拳”嵌入到各级企业的管理体系之中,构建通过改革提升效率与活力的长效机制。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年”“决胜年”。我相信中国建材肯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我们也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推进,确保完成任务。一是按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中国建材将于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台账,并按照“可衡量、可检验、可考核、要办事”的标准做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确保高质量完成。二是总结经验,深化改革。中国建材将认真总结改革三年行动的各方面经验,锚定企业发展战略,将改革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使改革成果继续影响和推动企业高质量经营再上台阶。三是继续探索和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始终是中国建材的“内在基因”。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全面完成,中国建材将继续深入思考“国之大材”的国家需求与“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之间的完美融合,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为原则继续推进改革,建成更具竞争力、更有创新力、更强抗风险能力的体制机制,促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我相信,今年央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对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都会有明显提升。

周育先:要建设更多共生共赢、充满人情味的海外项目

“小而美”工程,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生活,体现了中国共建命运共同体,希望世界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美好心愿。中国建材集团也要努力建设更多的“授人以渔”,聚焦发展、共生共赢的充满人情味的海外项目。中国建材集团三十年来始终践行“走出去”,秉持“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服务”的国际合作三原则,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拓者与生力军,在全球高水平建设了496个水泥、玻璃项目,投资40个重要基础建材与新材料项目,14年保持全球水泥工程服务市占率第一,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几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建设“一带一路”,拓宽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焦深耕市场,推进属地化运营,建设了一批“小而美”的工程。比如在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坦桑等国投资建设彩石瓦、石膏板厂,为当地提供高性价比的建材产品;在埃及承建现代化桥梁、民用住宅项目,与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坦桑尼亚、赞比亚国家建成18家建材家居连锁超市,在阿联酋、坦桑、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布局14家海外仓,将现代供应链体系植根于当地,属地化雇员比例超过90%,方便当地民众生活的同时,解决了大量劳动就业;在全球运维近100条水泥线,用“数字化+智能设备+远程协同”的智慧建造方式,使法国老水泥厂“华丽变身”,同时将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带入非洲,快速提升当地员工的技能水平。

这些“小而美”的工程项目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拉近了与当地的民心相通。未来,我们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继续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不仅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项目,也稳步拓展建设“小而美”工程,真正为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多作贡献,实现互惠互利,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