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

人物

出彩建材人 | 踏遍皖山:张徐十六年的找矿路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地勘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03

出彩建材人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踏遍皖山寻矿藏,记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总工程师张徐》一文,讲述地勘中心安徽总队总工程师、地质勘查院院长张徐的一线工作故事,十六年的兢兢业业,从甘肃的冰天雪地到安徽的深山密林,啃过冻硬的干粮,淌过蚂蟥横行的溪流,在暴雨中逆行涉水,在烈日下攀爬千米高差。跟着小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时候祖国有需要,就想走出去闯闯。”2007年,刚刚踏出合肥工业大学校门的张徐,坐上了前往西北的绿皮火车。和千万毕业生一样,他满腔热血,踌躇满志。怀揣着找矿报国的热情,他踏上了甘肃的土地。

奔走野外一线

“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在这里,他顶风冒雪进山,披星戴月下井。“北方的冬天寒冷刺骨。我们揣着一块小饼和一瓶水就出了野外,饼冻得硬邦邦的,水也结了冰。”在西北三年,张徐把实践当课堂,把苦难作历练,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磨砺精神力量。

年迈的母亲身体抱恙,只身漂泊在外的张徐,心中难舍牵挂。亲情像一缕坚韧的细线,牵引着远方的游子回到故乡。于是,他来到中国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继续步履不停,穿梭于田野山川,奔走在找矿一线。他说:“地勘工作苦乐参半,但我走上了这条道路,便从没想过离开。”

2010年,张徐参加了绩溪上金山地区钨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我们当时的住宿地海拔300米,钻机平台却在1300米处,山路非常难走。”1000米的高差,落笔不过尔尔,但在地勘工作中,它是徒步3个小时的山路,也是一身被汗水浸透又被烈日炙干的衣衫。

蛇虫是在南方开展地质工作中的又一大挑战。在陈家湾钼多金属矿预查项目填图的过程中,张徐就与横行的蚂蟥屡次交锋,野外填图步履匆匆。“回到驻地后放下装备,脱了外套,才发现一大片血迹浸透了衣裤。本来以为是哪里剐蹭受伤,细细查看后才发现全是蚂蟥叮咬的伤痕。”此时,吸饱了血的蚂蟥已悄无声息地溜走。简单用药之后,张徐和队员们开始将白天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

信念坚定找矿

岁月流转,并肩入职的同事,或离职、或转行,而张徐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人生航向。“找到矿,就是我最快乐的事!”谈及工作,张徐的眼里闪闪发光。

十多年时光里,他先后在安徽六安西峰寺、陈家湾、含山元冲、贵池横山、铜陵杨桃山、郎溪前峰山、东至柯家村等多地主持开展找矿项目,探明钨钼银矿、饰面用花岗岩矿、水泥用灰岩矿、熔剂用白云岩矿、脉石英矿等多类矿产资源,累计提交大型矿产地6处,探明水泥原料矿15亿吨、建筑用石料矿7.42亿立方米,已出让的5个矿产地实现收益近70亿元。

持一柄罗盘,携一把地质锤,他把脚步深深印刻在江淮大地秀美的山川之间。2020年,张徐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铜陵杨桃山建筑用石料矿项目带领队员进行野外踏勘。暴雨让河对岸的岩石露出,地表条件利于观测,为查清地质分界线位置,他毫不犹豫地在暴雨里奔向河对岸。

“一个大高个,在暴雨中撑着一把单薄的小伞,湍急的河水漫过膝盖,他涉水逆行,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事的眼中,他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耕,一马当先。

勇担科研重任

如今,已是安徽总队总工程师、地质勘查院院长的张徐肩挑重任。作为科技带头人,身先士卒,牵头多个科研项目,主持编写了《中国矿产地质志·花岗岩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大理岩卷》,成书百万字,全面汇总了全国花岗岩、大理岩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状况。在实践中,他探索解决了火山岩建筑石料岩性复杂难控制的问题。作为第一发明人,他研究的3项专利有效应用于单位地勘各项目;牵头研究小组在池州横山项目创新性地实施了“一基多孔”勘探技术方法,减少钻探工作量2000米,节省勘查费用35万元,将工期提前了6个月。该项技术成果还广泛应用到其他项目中,近两年为安徽总队创造效益近百万元。

2024年底,他牵头开展的“高纯石英资源优选与提纯关键技术”项目通过技术验收,并获专家组高度评价,质量评定为优秀等级。作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首期“揭榜挂帅”重点项目,该项目成果打破了国外高纯石英技术垄断,增强了我国在全球高纯石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夜以继日伏案钻研,寒来暑往实地探究,张徐用千百次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光阴飞逝,张徐的脚步遍及皖山皖水,在找矿报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用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