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的决定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1-09-28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协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地转变和调整工作方式,通过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力推进协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转变工作方式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发展,为企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联合会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有的方面还比较浓厚。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职责分工等方面还存在条块分割,忙闲不均的现象,工作资源配置重点不突出,未形成做大事、做成大事的合力。工作中研究行业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的精力不够,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方面。一些部门的目标任务既不够清晰,也没有责任到人,成功率低,缺乏精品工作。一些干部思想盲目自满、工作低标准要求,办事拖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办事执行力不强。在内部管理方面,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约束,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协会运行和管理机制,“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等等。如果不转变工作方式,协会就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无法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势必制约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的发展,也势必影响为行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协会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是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与支撑点,是科学合理调整职能和机构设置的落脚点,是管理方式、管理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协会领导集体能否有效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协会工作方式不仅代表着协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协会事业发展的成功率。

    为了进一步推动联合会和专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使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引领、协调、服务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责任意识,必须转变和调整工作方式,始终把工作的重心和注意力集中在集行业智慧去指导行业发展、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和共性问题的方面,不断地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履行国家和企业对协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因此,转变工作方式是协会改革创新、实践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改革创新发展中把转变工作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转变工作方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构建工作方式转变的格局和内容,把转变工作方式和职能设定、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管理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转变工作方式和当前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转变工作方式和协会自身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行业重大共性问题。建立资源整合、资源协调,资源共享的运行格局,形成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工作重点明确的工作体系,提升联合会系统及各专业协会整体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成为政府依靠、企业信赖、能做成大事、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品牌协会。

    2、提升引领能力、发挥协调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责和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或将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党的十六大之后,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行业协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组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国务院专门制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文件,为协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产业[2009]126号)。国务院国资委对行业协会提出了“规范发展”、“品牌建设”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定位、新的要求,联合会和专业协会要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行业组织,就必须提升引领能力、发挥协调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履行社会职责和使命;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习惯的行政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创新开拓的精神转变工作方式。

    3、解决行业重大和共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成绩,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瓶颈制约的问题仍很严峻。建材行业的发展总体上仍处在规模扩张和依靠资源、投资、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主要产业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创新与提升、新兴产业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资源消耗、能耗与环境负荷等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环保要求则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与此同时,建材行业对于绿色建筑、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行业协会能否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行业发展发挥有效作用,工作方式的转变起着关键作用。

    “十二五”时期仍是建材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合会和专业协会必须要有所作为。在协会资源有限、任务紧迫的条件下,要把主要工作定位在解决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瓶颈问题上,把工作重点切入在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主要矛盾点上,才能发挥引领行业发展有效推动行业转型,才能主动地协调与充分利用行业内外的资源,实践科学发展。

    4、形成资源共享,工作协同、高效有为的工作体系

    长期以来,建材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和省市地方协会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工作层面努力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但是,在资源共享、工作协同、形成合力、互利共赢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方式方法有关。转变工作方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协会系统在服务行业发展的工作中怎样形成合作与高效的工作方式、怎样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协会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转变工作方式的重点和着力点

    1、转变领导工作方式

    转变领导工作方式是实现协会工作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导自身的工作方式对单位的工作方式的影响具有示范性、整体性、全局性。领导工作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自身作用的发挥,还影响其他干部、职工的工作方式转变。因此,转变工作方式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树立谋大事、做大事、做成大事的责任感。要敢于挑战和担当责任,以追求卓越的进取心,着力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转变思想观念。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个人敢于负责的意识,团结和带领大家为行业谋发展。

    转变领导方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善于刻苦学习,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总体素质,提升把握行业发展规律的能力。要超前性地思考行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谋划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引领的要求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转变领导方式必须坚持真抓实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了解情况、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进展上,要抓事物的要领、抓本质问题,必须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2、建立主动挑战型、资源协调型的协会运行格局

    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作为建材企业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工作上表现为点多、面广、量大、线长和关联的头绪多、层次多、联系关注的视角多、服务对象多等特征,这也是工作方式容易滑向行政式管理的原因之一。行政式管理既不符合协会的职能和性质,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对协会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须摆脱被动的行政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主动挑战型和资源协调型的运行格局。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团体组织,联合会要充分发挥引领、协调和服务作用,必须是谋略超前的、工作主动的、面对问题敢于挑战的、凡事追求成功的工作要求。这种要求决定了协会的主要工作除了依靠自身努力以外,必须协调行业内外和争取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资源,获得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条件。因此,主动协调资源必然成为协会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主要任务。主动性则是实现有效协调和取得成果的前提。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发展重点

    要对现有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配资源、保重点、出精品、树品牌。要围绕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把联合会和专业协会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行业发展、行业自律和行业共性问题的协调与攻关上来。为此,必须舍弃与工作主线无关且作用不大的工作职能,必须改变应付式的和被动性的工作方式,必须改变把过多精力用于研究与解决内部自身问题的状况。要更多地靠制度和机制去管理和解决自身问题,该为的要强化、抓住不放,不该为的坚决不为。

    4围绕引领、协调、服务功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

    要切实改变行政管理性的运作模式和方式,必须围绕引领、协调、服务的功能定位,根据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和主要目标任务,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资源配置。机构的设置要以解决行业重大和共性问题为导向,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业务运行模式都必须以是否能履行职责、是否合理为前提,把部门职能的设定和建立行业共性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瓶颈问题的专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将精力集中在服务行业发展和解决共性问题上面,集中力量攻克瓶颈、协同资源干成大事。

    5、忠实代表和切实维护行业发展利益

    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是由全国建筑材料行业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为维护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协调行业内外关系而自愿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要充分认识到,会员单位是协会生存的根基,行业发展是协会的利益所在,协会是行业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因此,协会要切实维护行业发展利益,把满足企业共性需要当作协会始终的工作重心和着力点。要把协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和满足企业的共性需求上,主要资源配置必须放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基点上,使联合会和专业协会成为政府制订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法规的“推动者”,成为实施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协助企业配置发展资源、提供共性服务的“服务者”,成为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协助政府进行行业宏观管理的“代表者”。

    6、应对六大挑战,解决共性、难点和关键问题

    协会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方式深入行业、企业,全面掌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并协调组织行业力量予以攻克。协会的主要责任是帮助解决单个企业解决不好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

    当前,要围绕行业正在积极应对的六大挑战,组织与协调全行业的智慧与力量,对关键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达到和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组织与协调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行业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促进政府支持性、奖励性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建设部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部门的工作合作、协同,不断提高和改善产品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拓展市场应用范围;通过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和行业产品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信息渠道和资源,建立行业信息发布与交流机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社会、行业、企业间信息交流不对称等问题。

    7、加强协调、协同,善于利用行业内外资源

    协会职责繁重但资源匮乏,因此,必须学会利用行业内外的资源才能担当起“推动者”、“服务者”、“代表者”的责任。协会要通过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在为其当好助手、做好服务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协会之间、协会与企业之间要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展专项工作、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协调整合资源,使缺乏工作资源的协会获得所需资源,这也是转变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为此,要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财政部等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并借助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资源。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国际合作资源。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之间要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合作平台,按照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限度地实现资源获取与优化配置,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配合、支持,将协会打造成聚集发展资源、善于利用资源的平台。

    8、建立和谐、有序、共同发展的协会之间工作体系

要认真总结协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联合会与直属单位、分会、专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定位和业务分工。在现行管理架构下,将专业协会独立开展的工作纳入建材联合会为行业服务的工作系统,提供服务资源,支持专业协会的发展。对关联性工作要建立目标统一、责权明确、协同合作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形成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之间资源共享、职责清晰、互动有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工作体系,为企业、行业、政府提供协同的高效的服务。

    9、打造团结、创新、奋发有为的协会文化

    联合会要转变工作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打造团结、创新、奋发有为的协会文化,联合会的文化为“锐意改革进取,致力图强有为,提升引领能力,铸造品牌协会”。只有在统一的文化基础上,联合会才能有一致的理念和愿景,制度和机制创新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制度建设才能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度的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

    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联合会要形成规范的治理架构,重大决策有制度规范、重点工作有制度保证,杜绝推诿、不作为、不负责任的现象。按市场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把团结协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文化内涵融入制度和机制,坚持建设学习型的组织,倡导学用结合的良好风气,在不断增加知识和提高才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转变工作方式,既是当前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和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履行引领、协调、服务职责的战略举措。通过转变工作方式推动联合会系统工作作风的改变,提升引领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使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不负众望,真正成为政府靠得住、企业信得过、行业有威信、社会有影响的品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