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 > 案例共享 > 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案例共享

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来源:《海南金融》发布时间:2012/9/3 10:11:46

 摘要: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遇到了外需猛烈下降的冲击;但是这场危机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主导下的新形势世界政治、经济、金融、产业、贸易秩序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给中国经济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当前的欧债危机的最新发展形势,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及升级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蔓延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双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大规模举债使得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这加剧了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欧债问题可看作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危机从市场与企业层面蔓延到政府层面。表面上看,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而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但本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是金融危机冲击、长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等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希腊是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随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国债信用也遭到了降级,财政状况不佳的爱尔兰和意大利也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其中,意大利问题较为严峻。尽管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已承诺准备在议会批准紧缩举措后辞职,但LCH.Clearnet提高该国国债交易的保证金比率使意大利的借贷成本接近危机时的高位,市场预期欧债危机极有可能蔓延至意大利,同时德执政党希望建立欧元区退出机制的消息更是刺激全球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如此看来欧债危机再度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欧债危机造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滑,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受其影响,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中国海外投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年对外投资明显减速。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比2008年增长1.1%,与2008年的211%的增幅相比,减速效应十分显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量达到688.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了21.7个百分点。20111-8月,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42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9%。我国对外投资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冲击[1]

 

()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区域及行分布业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很低,而且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亚洲及新兴体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投资于香港的份额占到60%以上。从存量上来看,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1亿美元,全球排名中第17位,仅相当于日本的38.2%、德国的22.3%、法国的20.8%、英国的18.8%、美国的6.5%。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9.4%,而在香港的对外投资存量就占到62.8%

 

  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行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以2009年的1839.7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的行业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5.8亿美元,占到29.67%;金融业366.9亿美元,占19.94%;批发和零售业298.6亿美元,占16.23%;制造业96.6亿美元,占5.25%;采矿业228.7亿美元,占12.43%等等[2]。从行业统计进行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FDI

 

  再次,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其对外投资产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产业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对欧盟的投资主要局限于制造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对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金融业;而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投资充分体现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对澳大利亚集中在采矿业等。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返程投资也受到较大影响

 

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返程投资为目的。返程投资是指以境内资本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在境外设立公司后,由该境外公司再在境内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一般的情况下,返程为投资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难以直接统计,但是可以通过资本流向的行业和地区来估计。返程投资在境外主要是设立投资控股公司,且主要设在香港。从流量上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44%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公司),为第一大流向,是第二大流向金融业的3.5倍,第三大流向采矿业的5.3倍;流向地区主要是香港,占56%,其次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占8.9%,再次是开曼群岛,占5.1%。国内企业通过境外设立公司实现返程投资,除了可以获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海外上市融资,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市融资持续创新高。创投及私募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有40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挂牌,融资总额达到85.34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增加3家,融资额同比增加1.51[2]

 

三、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即要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中国产业升级的状况、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自身优势进行直接投资。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较大,主要来源于经济的衰退带来的风险和新兴经济市场显示出的快速发展能力带来的挑战,然而欧美等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市场对于中国内地区业来说,机会和风险并存。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具持续性,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放松对对外投资的审批及监管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提升,很多企业具有开展对外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但是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督程序还比较繁琐,其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很有多具有对外投资潜力的企业很难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首先,表现在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上,稍微大一点的项目,需要经过中央审批,有的还要相关的部委细化审批程序,这在“走出去”前奏就给与了种种的阻碍,使企业的海外投资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其次,表现在企业“走出去后”的监管方面。企业在海外投资后,尤其是国企,一旦走出去后,就对其不再进行监督管理,使得中国海外企业投资严重的亏损。为减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误,应该从严监管海外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加强对其母公司的监管,有效推进公司内部结构的改革,以国际市场的标准进行有序的合并重组等。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这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健康发展的保证。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国有资产流失监管机制和预防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等行为的监管;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政府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这也是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状况的基础工作;还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政策之间不匹配现象,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制止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经营秩序和我国企业整体商誉和形象。

 

()扩大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规模

 

在投资形式上,应该进一步扩大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规模。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50%以上投资于包括美国国债在内的美国债券,但美国国债收益水平远远低于美国资产收益率,利益分配严重不对称。因此,中国应该及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的原则,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制度、资源和投资优势,提高其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效力。

 

  现阶段,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主要包括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华安投资有限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共管理约7824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占中国全部外汇储备的26.2%。从投资结构上来看,()主权财富基金过分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与其它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一般资产的配置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2008年,中投公司的资产配置中,现金类资产占87.4%、固定收益证券占9%、股权投资仅占3.2%,而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一般的资产配置结构是债权占25%、股权占45%、其他资产占30%[3]。总的来看,应该进一步扩大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促进外汇资产向国外产业转移。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中投公司的确逐步增强了在投资行业、地域分布、投资方式上的多元化,控股与参股并行,国内与国外投资并重等策略。在今后,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提高对主权财富基金在海外并购、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我国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30年来,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成为典范。同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了一些矿产资源后备储量增长速有的储备到2020年后只能只有6种。每年都要向国外进口大量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如石油、钢铁、某些有色金属以及其它物品,发展对外投资则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也保护了国内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企业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进行投资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并运回国内,以弥补资源缺口。

 

()大力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在国外设立企业,本国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得到锻炼,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收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提高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其次,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有识之士,以弥补国际型人才的不足。

 

()“走出去”战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选择与调整

 

“走出去”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鼓励政策不限于国有企业,而应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目标出发,将具有潜力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优势企业作为政策鼓励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