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 > 理论研究 >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理论研究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发布时间:2014/4/9 13:38:15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国内经济形势虽平稳增长,但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企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为了实现更好地“走出去”,拓展国际化业务,需要树立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及时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努力实现企业做强、做优的目标。

  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情况

  据2013年3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2012》,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11年上涨了0.6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2011年上涨了4.1个百分点;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道路、桥梁、电站、石油、化工、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主要集中在亚非等资源丰富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现有基础、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有密切关系。

  当前来看,非洲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非洲开发银行披露的报告显示,非洲开发银行将通过各种渠道筹资1000亿美元,用于非洲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也相继宣布,准备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包括能源、交通、住房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通过60多年来各类援建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建筑企业在非洲已经树立了较高声誉,尤其是近几年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中国政府推出包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优惠性贷款、设立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各项举措正在逐步落实;和安哥拉、加纳等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直接惠及基础设施领域。

  泛亚地区市场是主要是指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周边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周边岛国,在这些地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相对具有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根据各国已经公布的数据,上述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电力领域都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总的预算超过2000亿美元;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中老、中泰等周边国家地缘辐射铁路正在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与矿产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前景广阔,机会很多。

  近年来,南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专门成立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机构,负责实施涵盖500项工程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计划;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等国家相继加大在基础设施及电力领域的投入。2012年,中国前总理温家宝访问拉美期间,提出中方将发起设立中拉合作基金,中国金融机构将首期出资50亿美元,用于双方在制造业、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牵头设立100亿美元专项贷款,推动中国同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包括与生产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铁路、公路、港口、电站、电网和电讯设施。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很大,中资公司进入较多,竞争也比较激烈。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价格下跌,资金紧张,加之外债的影响,基建规模放缓,但随着石油价格的回升,经济状况日趋好转,建筑市场的回暖可期,中东地区仍然是全球***的基建市场之一。另据不完全统计,海湾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电力领域的投入预算超过1300亿美元。

  二、当前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期

  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促成了这一机遇。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减缓了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也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加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随着对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的努力,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了复苏型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具体表现一是对外投资机会增多。发达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维持在一个低速发展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转向新兴市场国家,随着“金砖五国”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拉动,国际新兴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增强;二是并购整合机会显现。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实力不足的国际承包商出现了明显的资金紧张现象,甚至出现了经营不善的国际承包商退出市场竞争,这也为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国际上开展企业并购、入股、整合市场、技术和品牌提供了机会;三是国际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增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国家出台了中长期经济刺激计划,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资源开发、物流储运、加工贸易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四是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环保产业必将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对于参与国内铁路建设的众多工程承包企业来说,将迎来一场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企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铁路、公路、建筑、港口码头、机场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规范体系。“十一五”期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快了国内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基本建成,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集成自主创新的突破,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国家正着手修建高速铁路,这为参与国内铁路建设的工程承包企业依托高铁技术实施“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机会。

  第三,国家的鼓励政策带动了这一机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举措。一是我国加大了与有关国际区域组织合作的力度。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日益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蓬勃发展,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与拉美各国的经贸关系取得新突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区域合作为我们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二是加强了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引导。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支持、投资促进、指导服务、协调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引导措施,不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积极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放宽企业使用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对境外投资企业放款的限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利用混合贷款、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并在进出口税收和所得税方面,增加了退免税的规定;三是国资委也加强了支持央企“走出去”工作的领导。国资委提出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并在2011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央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新任务;2013年3月,又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应对境外突发事件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提高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三、企业“走出去”要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发达国家针对我国设置了贸易、投资和技术壁垒,发展中国家为保护自身市场,也在政策、税收、就业、生态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国际上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也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其次是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导致一些国别市场风险加大。一些国家和地区治安状况堪忧,中资企业人员在境外遭绑架和恐怖袭击等不安全因素有增长的趋势。中东、北非等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引发经济政策改变,导致市场风险加大。特别是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科特迪瓦、叙利亚等国相继出现的动乱,给中国承包商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第三是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国际资本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波动频繁,汇率风险增加,经济刺激计划投入的巨量资金所引发的货币超发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又加大了市场有关通胀的预期,推高了市场利率,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在海外寻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诸多国家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众所周知,建筑业门槛不高,在与各国先进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当地企业也都逐渐掌握了一定技能,可以从事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市场竞争正越来越趋于白热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不得不面对这一趋势,在努力平衡现汇项目的同时,转而在其他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思考境外多元化发展之路,在建材生产与供应,矿业投资、开采和矿产品物流贸易,发展进出口业务,融资租赁,房产及地产开发以及采用PPP模式承揽基础设施项目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四、推动企业更好走出去的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产业导向和国别指导政策,引导企业围绕重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工作。牵头搭建系统性和常态化的国别研究平台,使企业共享国情、民情、宗教、政策、法律等基础研究成果。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政府间的双边协定,从国家层面关注和支持互联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项目换资源”模式,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加强对境外实业投资的监督管理力度,避免无序竞争。建议国家参照此前“引进来”战略制定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合理设置税种并给予税收优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简化出口退税程序,缩短审核周期,满足企业现实需要。

  第二,应进一步加强政府指导下的银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作为企业,应进一步密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做好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就项目投融资、风险控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促成融资协议的落实。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主导作用,加强保险机构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扩大对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和发展的支持规模,向海外开发性建设项目提供人民币或混合币种融资支持。

  第三,国家有关部委应及时调整对企业的监管政策,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情况。面对日新月异的对外经贸合作发展,国资委、财政部和银监会应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对企业的业绩考核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应适时建立“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专项基金”。铁路、公路等与周边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巨大,投入资金及投资收益需要在国家层面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建议国家建立“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影响巨大而经济效益较差的国际间互联互通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