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 > 理论研究 >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意义

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意义

来源:《国研视点》发布时间:2013/8/13 15:22:27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客观上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崭露头角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还是刚刚起步,多数企业仍然缺乏足够的跨国经营能力和经验,跨国公司成长需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还很不完善。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对外投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深化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关键词:对外投资,中国跨国公司,意义

    一、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市场扩张日趋活跃,国际跨境直接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发达国家由于其本身具备较强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在投资输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催生了大批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在输出跨境投资方面的作用虽然相对有限,但随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培育跨国企业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第一,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已进入了大力培育跨国企业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投资存量是企业在东道国累计投资规模和资本实力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存量与承接外来投资存量之比则可以看做该国跨国公司输出能力的表现。根据世界及主要国家跨境投资统计的计算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存量平均相当于国内吸收外来投资规模的1.3倍以上,说明发达经济体具有较强的跨国公司净输出能力。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仅有56%,说明这些经济体吸收的外来跨国公司多于本国向海外扩张的跨国企业。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基本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外向与内向跨国公司资本之比相应上升。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经济体向外输出跨国公司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进入人均GDP 3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阶段后,对外投资将明显加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11年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虽然低于发达国家和韩国、巴西、俄罗斯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高于印度等国,已经进入了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发展阶段。

    第二,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兴经济体在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IMF统计,二十多年来,全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存量中9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企业,其中欧盟和美国分别占有40%和30%左右的份额。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带来严重冲击,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扩张快速增长,在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存量中的比重明显上升。2011年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外资本存量达到3.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7.0%,提高到了17.5%;金砖四国(BRIC)的全球份额同期也整整提高了1倍。

表1 主要国家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比重(%)

年份

发达经济体

美国

欧盟

日本

发展中经济体

BRIC

1990

93.0

35.0

38.7

9.6

7.0

2.2

1995

91.2

36.0

39.6

6.3

8.7

1.7

2000

88.9

33.9

43.8

3.5

10.8

1.3

2005

87.9

29.2

46.1

3.1

10.9

2.4

2010

82.2

22.8

44.3

4.0

15.9

4.5

2011

80.6

21.3

43.5

4.5

17.5

4.9

    资料来源:IMF。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促进跨国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的十多年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存量增长对全球存量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85%以上,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率低于13%。但2006年以后这一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2010年期间,发达国家的贡献率回落到了73.5%;发展中国家提高到了23.3%。2011年全球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增长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促进本国企业跨国投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正在逐步成为全球企业跨境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培育新的跨国公司成长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跨国企业的海外相对实力仍然落后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今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国家输出的跨国企业规模大小除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外,还和经济总体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投资存量与本国GDP之比,能够反映各经济体培育跨国企业的相对发展水平并进行相互比较。统计显示,1990~2010年期间,全球对外投资存量相对于GDP总量的比率保持逐步上升势头,2011年虽然由于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30%左右的历史较高水平。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全球经济对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对跨国企业对外扩张的依赖程度高于全球水平;发展中国家则由于跨国企业实力较弱等原因,海外扩张的进展相对落后。从国际比较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虽然加快了走出去步伐,海外资本实力逐步上升,但相对水平不但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2011年跨国企业海外资本存量与GDP之比仅相当于日本的31.5%,美国的13.2%,英国的7.2%。即使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也存在一定差距,海外资本相对规模分别相当于印度、韩国、巴西、俄罗斯的10%~90%(参见表2)。这说明,今后我国大力培育跨国公司,促进企业跨国投资经营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表2 海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1

世界

9.9

12.6

24.5

27.5

33.4

30

发达经济体

11.1

14.6

28

32.4

42.4

39.4

 美国

12.6

18.4

27

28.8

32.8

29.8

 法国

9

24.2

69.7

57.6

61.6

49.4

 德国

8.8

10.6

28.7

33.5

43.8

40.4

 英国

22.6

26.3

60.8

52.6

72.2

71.9

 日本

6.6

4.5

6.0

8.5

15.2

16.5

 澳大利亚

11.4

15.3

23.4

27.3

31.7

25.3

发展中经济体

4.1

5.8

12.6

12.9

16.6

13.8

 中国

1.1

2.3

2.3

2.5

5.2

5.2

 韩国

0.9

1.9

4.0

4.6

13.7

14.3

 印度

0

0.1

0.4

1.2

5.6

5.7

 巴西

10.2

5.8

8.1

9.0

9.0

8.4

 转轨国家

-

0.9

6

14.7

19.8

16.3

 俄罗斯

-

0.8

7.8

19.2

24.8

19.7

    资料来源:根据IMF数据库数据计算。

    二、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二是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三是管理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批本土企业通过和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合资企业的方式,迅速提升了国际市场开拓和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并对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国外跨国公司全球布局需要,通过“引进来”方式在国内展现了较强的国际化能力,但在“走出去”直接参与全球运营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较强能力。尤其是数量占绝对多数的纯“本土企业”,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国际化经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以市场开拓能力为例可以说明这一点。2012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显示,在制造业的30.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外国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仅为5.6万家;中资企业达到25.2万家,占全部企业的81.7%。外资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近七成;中资企业仅占三成;另外,中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出口交货值/销售产值)仅为5.8%,远低于外资企业的34.2%;说明本土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远低于国外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如果本土企业通过“走出去”投资,建立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将有助于稳定和开拓海外市场,在促进企业产品和设备出口的同时,逐步积累在全球市场整合和配置要素资源的经验,加快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第二,获得全球品牌、技术等战略性资产。根据邓宁的国际投资理论,企业跨境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获取品牌、技术等战略性资产。一方面,我国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2011年出口金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6%。但其中80%以上的出口商品是贴牌生产,严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大量的制造能力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大量依赖于进口。以IT制造业为例,2011年我国的IT组装品出口占全球的30.7%,显著高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甚至超过东亚四小龙和东盟主要四国的总和。根据贸易特化系数和产品出口、进口中零部件和组装品各自所占比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IT产业在属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组装品领域具有较强优势,但在处于产业链高端的IT核心零部件领域表现为明显的比较劣势(参见表3、表4)。为了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除了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自主创新之外,通过跨境并购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获取重要品牌和技术专利,同样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不能简单地将并购企业是否盈利作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获得战略性资产对于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诸如中国吉利集团并购欧洲老牌汽车制造企业沃尔沃、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等成功案例,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和信心。

    表3 主要经济体IT产品贸易(%)

 

出口占世界比重

进口占世界比重

贸易特化系数

IT零部件

IT成品

IT零部件

IT成品

IT零部件

IT成品

中国

16.3

30.7

23.5

9.8

-21.8

52.7

美国

8.2

8.9

7.8

20.7

-1.4

-38.4

欧盟15

16.7

21.1

16.8

27.2

-4.2

-11.1

日本

7.3

4.9

3.6

5.3

30.4

-2.5

东盟4

7.7

4.3

7.0

2.8

0.4

22.0

四小龙

36.3

14.6

26.8

13.8

11.3

4.4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官网(www.jetro.go.jp)数据计算。

    表4 主要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中国

日本

美国

欧盟15

东盟4

四小龙

半导体制造机械

-88.8

75.8

10.1

42.1

-52.1

-50.5

客车

-83.2

81.7

-43.6

12.9

10.1

60.5

机床

-72.7

90.3

-31.8

27.7

-63.9

33.2

集成电路

-67.7

28.1

13.1

0.4

-1.6

10.4

汽车

-61.3

83.5

-33.8

12.9

8.9

58.6

半导体及零部件

-48.0

34.0

7.3

-15.5

4.1

10.5

医药品

-31.2

-68.1

-26.4

16.0

-62.8

-8.5

精密机械

-22.7

25.9

6.2

10.3

-7.5

19.5

IT零部件

-21.8

30.4

-1.4

-4.2

0.4

11.3

计量仪

-21.7

38.8

7.7

17.2

-8.8

-6.2

塑料橡胶

-16.8

32.9

4.4

5.8

37.2

29.3

化工制品

-9.7

-3.3

-5.5

10.2

-18.4

-0.1

汽车零部件

-4.9

73.9

-15.0

5.3

-7.1

51.0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官网(www.jetro.go.jp)数据计算。

    三、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化、全球经济复苏明显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一是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冲击;如我国的纺织、服装、杂项制品等产品在全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继续上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见表5);二是投资驱动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产能过剩行业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如中低端钢铁产品、建筑材料等;三是使用新技术、新手段装备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的难度明显上升。发展跨国企业有助于提升应对上述挑战的能力。如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将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的过剩产能,转移到能源和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将落后生产线和设备转移,为新技术、新装备投入提供土地、厂房、资金、人员支持。跨境延伸的产业链条将为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较大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表5 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同类产品比重产业的比例(%)  

 

中国

美国

欧盟15

日本

东盟4

四小龙

服装

35.2

1.1

24.1

0.1

3.3

6.6

杂项制品

32.8

6.5

30.7

1.5

3.0

6.6

纺织品

32.2

3.8

23.3

1.3

3.6

8.7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官网(www.jetro.go.jp)数据计算。

    四、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

    第一,增加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权。扩大投资获取资源开发和配置权,是确保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大量依赖于进口。以石油为例,按照石油出产比计算,我国现有已探明石油储量只能继续开采十几年。虽然还有可能探明新的储量,但石油资源逐步枯竭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对外的依存度不到50%,2011年已接近60%。从全球来看同样如此,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石油仅仅能够开采40年左右。因此,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可能控制较多的份额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扩大海外资源投资,获得了大量全球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和配置权益,成为左右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重要力量。目前,世界上已探明储量丰富优质矿产几乎均为西方跨国公司所控制,世界前8大矿业企业已控制全球矿业供给近50%的市场份额。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矿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预计在今后的8~15年内,我国大宗固体矿产的消耗仍然处于高增长时期,并将依次进入高峰消耗阶段。因此,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三成左右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但是从保障资源供给和掌握定价权的角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以铁矿石为例,中国钢企和其他企业在国外的矿山投资参股,以此控制铁矿石资源的比重,大约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量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如日本,这一比例都在60%以上。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国通过投资参股来控制铁矿石资源,应是长期战略方针。今后,我国应在加强国内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的同时,综合运用投资、贸易、对外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第二,调整能源和资源性产业布局。长期积累形成的庞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业规模导致我国能源和重要资源消耗过大、节能减排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为了打破资源和环境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力度。鉴于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通过鼓励高耗能、资源型产品生产企业的海外产业转移,有助于减少国内能源和资源消耗,缓解环境保护压力。

    五、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第一,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收益,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本土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目前,国际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经济实力,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统计,并不完全代表“国民”福利水平的上升。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国民原则”统计,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增加。本土投资者在海外跨国企业的净收益属于“国民”海外净收益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增长有利于提升国民福利水平。

    国际收支表中的直接投资净收益反映的是本土投资者海外跨国企业利润扣除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润之后的净值,是海外要素净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公布的国际收支表并没有单独列出直接投资净收益部分,而按照日本的国际收支统计表,2011年,日本直接投资净收益大约占海外净收益的30%左右,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0.82%的历史较高水平。中国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所有海外投资净收益占GDP的比重最高时也仅仅达到0.7%左右的水平,其中直接投资净收益在国际收支表中并未显示,估计仅占很少一部分,和日本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通过直接投资收益持续增长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第二,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支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本土企业走出去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具有积极作用,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资本收支逆差成为平衡经常收支长期顺差的主要手段。其中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带来的直接投资出超是资本收支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除个别年度之外,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态势,明显加大了内外经济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压缩了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控空间,甚至成为引发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过扩大本土企业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盈余,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和内外经济平衡。

    六、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利于扩大和深化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跨境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我国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生产和加工企业,跨境延伸生产链,有助于扩大相关产品的零部件、设备出口,提高本土企业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商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以美国为例,根据美方统计,目前来自中国的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近20%,其中杂项制品、纺织品的进口份额更是高达40%~60%左右。过于单一和集中的市场结构,不但使我国出口增长容易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和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还经常遭受来自这些贸易伙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打压,冲击我国的外部市场环境。因此,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目前的跨国生产布局,多数分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将有利于带动与投资东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提升我国商品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

    第二,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深化双边经济关系。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将为投资东道国带来就业和经济增长机会,有利于加强企业和当地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实现互利共赢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长期来看,世界多数国家都将吸引外国企业投资作为促进本国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普遍实施了十分积极的投资促进政策。这将为中国公司在投资目的地设立跨国经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支持。随着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将作为连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深化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对外投资与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长:隆国强

    执笔:赵晋平

 

来源:2013年第48号    国研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