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 > 陶瓷材料科技进步的开拓者

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

陶瓷材料科技进步的开拓者

来源:CNBM发布时间:2010/10/12 18:57:10

       总院陶瓷材料的科研研究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几代陶瓷人的共同努力,共完成了国家和行业科技项目350余项,研究制定国家标准70多项,为推动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60年代,总院率先与唐山陶瓷厂合作开展了我国首条“卫生陶瓷样板生产线”科研项目,对我国传统的卫生陶瓷生产工艺和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开发的卫生陶瓷用7号坯料配方和烧油隔焰隧道窑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广泛推广,大大推进了我国卫生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

       60年代末期,总院联合西北建筑设计院和唐山等地的重点企业开展了离心式和压力式喷雾干燥装置的研制工作。1972年,咸阳陶瓷研究所与咸阳陶瓷厂合作,完成了离心式喷雾干燥装置的小型试验;1975年,自行开发的离心式1000kg水/h的喷雾于燥装备在咸阳陶瓷厂试验成功;1979年,自行开发的压力式1000kg水/h喷雾于燥装备在景德镇陶瓷厂投产。

       80年代,总院陶瓷科学研究所和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分别研制成功硅灰石质釉面砖、低温烧成透闪石质釉面砖、透辉石低温快烧釉面砖、叶腊石质釉面砖、霞石正长岩釉面砖等,为推进我国建筑陶瓷砖的低温快烧工艺、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85年,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开发成功洗面器立式浇注成型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我国卫生陶瓷注浆工艺的一项重要突破,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1987—1992年,总院陶瓷科学研究所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年产七十万平方米彩釉陶瓷墙地砖国产化示范线”的建设工作,负责辊道干燥器、出坯机、装窑机组、出窑机组、辊道窑等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项目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外同期同类生产线的水平,为推进我国建筑陶瓷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院在特种陶瓷粉体工程、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陶瓷精密加工和陶瓷力学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成功开发了高纯超细氧化铝粉料制备技术、连续合成氮化硼粉料制备技术、高纯超细氧化锆粉料制备技术、独石电容器用陶瓷介质粉料制备技术、水热法合成微孔球形硬硅钙石颗粒的制备技术等。

       在结构陶瓷研究方面,先后研制了氧化铝陶瓷隔热材氧化铝陶瓷天线雷达罩、高纯氧化铝陶瓷绝缘材料、抗热震耐高温耐腐蚀氧化铝坩埚、洗煤机用耐磨陶瓷氧化铝陶瓷衬里、氧化锆陶瓷轴承球、热压无压烧结碳化硅、重结晶碳化硅、空间光学遥感用碳化硅反射镜、氮化硅陶瓷轴承、氮化硅陶瓷涡轮转子、氮化硅陶瓷弹簧座及摇臂镶块、硼化锆、硼化钛复相陶瓷等。

       在功能陶瓷研究方面,先后研制了氮化硼陶瓷产品、氮化硼—二硼化钛复合导电陶瓷镀铝坩埚、99%氧化铝陶瓷基片、微晶氧化铝陶瓷基片、高导热碳化硅陶瓷基片、氮化硼扩散源、磷扩散源、高漫反射高抗光伤激光用陶瓷反射腔、可加工耐高电压陶瓷、陶瓷微波介质谐振器材料、二氧化钛氧敏传感器等,并制定了陶瓷扩散源的国家标准。

       在陶瓷力学性能评价方面,建立了高温结构陶瓷常规力学的统一测试方法、陶瓷材料高温疲劳评价新方法、工程陶瓷断裂性能的试验方法、高温结构部件的无损检测、脆性材料冲击损伤及寿命评价、陶瓷动态强度的评价、陶瓷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极大的关注,成为“先进陶瓷材料国际标准ISO/TC206组织”的一个成员。

       挂靠在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的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刊物——建材技术《陶瓷》杂志社、信息中心、热工能耗测试中心,在国家标准的制订、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等方面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院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开拓者。陶瓷科学研究所共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累计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67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科技星火二等奖1项,国家标准化科技成果四等奖4项,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其他部级奖10项,各种专利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