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 >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发明与发展

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发明与发展

来源:CNBM发布时间:2010/10/12 18:51:34

       1959年,由英国Pilkington兄弟研制成功的浮法玻璃工艺被誉之为平板玻璃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创造性地将玻璃液在锡液表面的漂浮和摊平作用应用于平板玻璃成型过程,使玻璃在高速拉引的同时又可保持光滑平整的外观质量。与传统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引上法、平拉法等相比,浮法玻璃工艺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生产量大、产品规格多、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等优点,一经问世后便迅速替代了其它落后的生产工艺,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成为当今平板玻璃制造的主体技术。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平板玻璃工业十分落后,年产量只有几百万重箱,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64年,我国以商务代表名义派员赴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考察,向皮尔金顿公司提出购买“浮法玻璃技术”专利等事宜。然而,该公司告知:现在不与中国商谈专利转让,中方人员不能参观工厂,英方不提供样品。由于购买浮法技术不成,我国被迫购买西德平板玻璃磨光设备,准备用玻璃再磨光加工这种落后的方法来达到玻璃表面的平整,但这也遭到美国的公开反对。1966年,美国《陶瓷工业》刊登题为“西德援助红色中国”的文章,文中引美国国务卿拉斯克的话:“西德卖给中国的玻璃磨光设备是为中国的二汽配套,将增加中国的军事能力,美国政府表示反对”。我们民族玻璃工业发展受到列强重重技术封锁,只能依靠自己。

       1965年,总院成立浮法玻璃项目组,正式开展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研究。项目组在一无可借鉴资料,二无国外相关技术信息,三无现成浮法玻璃样品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从金属漂浮介质的选择到保护气体的确定,从流槽形状到锡槽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先后攻克了“高温玻璃液通过锡槽时容易凝结、造成玻璃厚薄不均”、“玻璃无法拉宽、拉平”等关键性技术难题,经过几十个技术方案的改进和成百上千次的试验,逐渐掌握了“玻璃液——锡液——保护气体”三相系统在高温环境中的表面物理化学行为,获得了一系列试验室阶段性成果。

       1968年,由建材院、秦皇岛玻璃院、株洲玻璃厂三家合作,开展浮法玻璃工业生产中试,拉引出中国第一批6mm浮法玻璃样品。在中试基础上,在洛阳玻璃厂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

       1971年9月,80t/d浮法玻璃生产线胜利投产,后经1974年和1978年两次冷修改造,日产由80t/d提高到250t/d,在技术上完善了锡槽的成形方法,系统掌握了浮法玻璃相关工艺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981年4月30日,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建材部对建设在洛阳玻璃厂的我国第一条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生产线进行技术鉴定,并将其命名为“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同年10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至此,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成为与英国Pilkngton float Process、美国PPG float Process齐名的世界三大浮法之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为推动我国平板玻璃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多年来,几代玻璃科技工作者以发展、完善、提高和创新“洛阳浮法”技术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使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内到外、从低到高”的六次重大跨越。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已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巨大的成就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我国浮法玻璃产量连续20年世界第一,用“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建造的生产线已占全球一半以上。单窑***日产量和熔窑热耗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熔窑窑龄提高至12年以上,浮法玻璃品种、结构进一步丰富,浮法玻璃新技术不断涌现,浮法玻璃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向国外出口了近3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已经走向世界。

       总院研究完成的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荣获1981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4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和装备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浮法玻璃缺陷在线自动检测装置荣获1996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浮法在线化学汽相淀积法镀膜玻璃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3-15毫米超厚浮法玻璃的开发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