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窗口

崔星太:打赢“三个攻坚战”是水泥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来源:科技管理部  发布时间:2017-12-18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和十九大精神,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亲自谋划指挥,吹响了全行业打赢“三个攻坚战”的号角,可以说这场“攻坚战”来得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现阶段水泥行业发展实际。

 

  中国水泥行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基本完成技术结构调整,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自动化控制水平、技术经济指标、环境保护、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无序、行业价值低估等主要矛盾进一步凸显。2015年党中央深思熟虑、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和十九大精神,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亲自谋划指挥,吹响了全行业打赢“三个攻坚战”的号角,可以说这场“攻坚战”来得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现阶段水泥行业发展实际。
 
  一、打赢结构调整、去产能、补短板的“攻坚战” 
 
  结构调整主要是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新型干法水泥占比接近100%;产品结构调整正有序推进,已取消PC32.5水泥标准,正加快取消PC32.5R水泥标准;组织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在中国建材、海螺、金隅、华润等代表企业积极努力下,行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12%增至2016年的57%,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在技术结构方面要彻底淘汰立窑、中空窑等剩余的极少数落后生产工艺;在产品结构方面要全面取消32.5等级通用水泥,彻底解决我国水泥行业低标号水泥产品泛滥问题,推动提高建筑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要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力争至2020年,前十大水泥集团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70%,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60%。
 
  去产能是第一个“攻坚战”的核心,是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化解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本办法。我国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63条,实际年熟料产能超过22亿吨,实际年水泥产能35亿~4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68%,部分地区不足50%。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水泥需求也进入平台期,未来还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下行通道,如果不下决心去产能,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会更加突出与激化。去产能首先要坚定不移禁止新增产能,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从源头严控供给总量。当前,经全行业不懈努力,水泥企业经济效益略有好转,部分企业或投机商又萌发了新建生产线的念头,对此全行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认识到当下行业积极向好的局面主要归因于错峰生产、环保限产、行业自律带来的短期效益提升,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依旧突出,真正去产能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基于此,所谓的等量或减量产能置换被叫停在建项目的死灰复燃、以处置工业副产品(如电石渣)名义新增熟料线、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换代提高产能等做法必须严格禁止,尤其是在“攻坚战”期间。这里要特别指出,等量置换并没有实现去产能,减量置换仅仅是打了折扣的去产能,特别是把一些实际停运的生产线产能指标通过置换重新转变成正常运营的产能,可以说是一种变相新增产能。
 
  去产能工作要全覆盖,甚至应包括西藏等地区。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调节气候、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责任“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当前,西藏水泥行业处于供应相对短缺状态,我认为宁可采用政府补贴形式,由相邻产能过剩省份输送水泥进藏,也优于在西藏新增产能,因为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是短期的,但对资源、环境等的破坏却是长期的,有些变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去产能工作在当前阶段必须从源头“一刀切”,把门堵死,不留任何新增的缝隙。
 
  去产能的同时要尽快研究新的产能淘汰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能耗相对更高、污染物排放相对更多、资源消耗相对更大的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或无矿山资源生产线,在市场化去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核定污染物排放限额等,加大运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办法法制化去产能的力度。
 
    在补短板上,一方面要向高质量、多品种方向发展,着力研发个性化、特种化水泥产品,满足工程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适度延伸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打赢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攻坚战” 
 
  绿色发展是水泥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方向。水泥生产的资源依赖性强、环境敏感度高,中国建材对水泥工厂管理的关注要素依序是环境、安全、质量、技术、成本,把环境要素排在第一位,这是其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值得全行业借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的水泥产业也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而且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水泥“二代”技术、装备的研发是水泥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理解,水泥行业实现绿色发展,一是要在原燃料的使用上尽可能节约天然资源,多使用工业副产品及生活垃圾等替代物,尽可能节约高品质资源,多利用低品质资源;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力争更少的消耗、更低的排放,生产更环保、更安全、更高品质的产品;三是及时完善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补充;四是充分利用水泥生产的特性,消纳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做人类环境的清洁工。
 
  三、打赢加强行业自律协调、稳增长、增效益的“攻坚战” 
 
  市场经济的普遍形态就是过剩经济,加上水泥产品自身属性(产品需求的季节性、存储要求高、运输半径短等),决定了水泥行业的产品必然存在一定的过剩系数,如果市场竞争者不遵守市场规则甚至相关法律,不自我约束,必然导致无序的恶性竞争。同样,行业集中度再高也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即便形成寡头垄断,如果缺乏行业自律,也同样会出现无序的恶性竞争。
 
  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价值回归,稳增长、增效益才有支撑。从过度竞争走向理性竞合是水泥行业成长、成熟的正确方向。乔龙德会长一贯主张通过强化自律遏制行业效益下滑;各级行业协会也积极制定自律公约、行规行约,遏制行业无序竞争;中国建材等企业始终坚持“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共生多赢发展理念,倡导以理性竞争推动市场健康化,牢固树立行业大局观,为行业健康发展树立了榜样。
 
  行业自律能够确保错峰生产、环保限产效果。当前正处于错峰生产、环保限产等特殊阶段,实施效果尚可正是基于行业自律。但从长远看,依然需要行业协会、各企业、各投资者及企业经营者共同努力,统一认识打价格战不是理智行为及其恶性后果,真正推动行业理性竞争、合作共赢,使服从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市场行为变成行业共识和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自觉行为。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只有打赢三个“攻坚战”,才能真正实现水泥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材料行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不懈努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绿色、更环保、更高质量、更有个性的建材产品,也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守住绿水青山,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