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刊发文章

刊发文章

《企业观察报》:宋志平:用更加成熟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9-01-15

       岁末年初,我们翘首期盼的欢乐钟声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希望。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撰写跨年文章,提到我们应以更加成熟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辩证思考,扎实工作,尤其应在扩大开放、强化协调、促进共享这几方面有所作为。

       以下是全文分享:

       岁末年初,我们翘首期盼欢乐的钟声会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希望。累累硕果让我们充满信心,走过四十年改革路,经过2018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经济大局始终稳定健康发展。众多挑战也让我们时刻警醒,中美贸易摩擦,经济下行压力,一些不平衡不协调,国企的改革,民企的困难等挑战将伴随我们进入新的一年。风云激荡,忧劳兴邦,我们需要以更加成熟的心智、更加努力的奋斗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用平常心看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行动,用成熟的心态迎接变化,不浮躁,不懈怠,全力以赴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放眼风来满眼春,新的一年也是大有希望的一年,是中国经济迈向更加繁荣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我国经济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应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辩证思考,扎实工作,尤其应在扩大开放、强化协调、促进共享这几方面有所作为。

扩大开放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赢得巨大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正是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造就了规模惊人的外向型经济,为人民创造了巨大财富。

       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延续。从近代史看,日本明治维新,走了一条开放的道路,创造了东方第一个发达国家。我国的洋务运动虽然并未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标,也让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为国家的转型和进步作出了历史的铺垫。此后又经过漫长的艰辛探索,直到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才真正重启了中国全球化的进程。大量的外资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涌了进来,中国自身的企业在开放的环境中边干边学、不断成长,凭借低成本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批中国学子出国深造进而回国创业,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中国开始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逼近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扩大开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既反映出全球贸易的结构失衡,也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中国企业在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欢迎和开展良好合作的同时,也有少数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比如大力开发沿线国家市场等存在误解,甚至提出了不少过分要求,中美贸易摩擦就反映了这些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我们要从宏观国家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去思考,把握开放合作的历史潮流,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吸引融合,尽量避免贸易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出了改善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保护外商在华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独资经营等。制度型开放将解决大门开了小门没开的问题,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同时我们还要开辟更广泛的市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些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宣传,树立中国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良好形象,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既无法回避的现实,又有百利而无一弊,同时也要和美国等贸易大国相向而行,合理地调整关税和开放相应的服务业市场。

       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对现有企业会形成一定压力,但应该看到,我们和各个发达国家产品不完全在一个水平上,有很强的结构互补性,而且今天的产业链条相互依赖,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能够做到公平竞争,以市场换市场,可以实现双赢,对我国企业也是好事,要转变观念。记得加入WTO国门初开时,国内企业普遍感到“狼来了”,有很强的危机感,但后来发生的情况证明开放增强了中国经济的体质。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历经风雨,也应该在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中进行高水平的竞技锻炼了。目前世界上坐拥一个自身无比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又深耕开发了国际市场,具备得天独厚两个市场优势的国家大概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无论从人口数量、消费升级还是经济环境等角度来看,有着更大的优势和潜力,中国企业是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大批企业已经纷纷在海外投资布局。因此,大家应对扩大开放充满信心。

       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行动,推动扩大开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管控各类风险。要采取开放包容的理念,走合作共赢的道路。要尊重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共同整合产业链,进行全球采购,发挥各自所长,让大家都有生存和发展机会。要主动联合跨国企业开发第三方市场,不搞我来你走。要更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促进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还可打消跨国公司的一些疑虑。在开展合资方面,既走出去,也引进来。中国建材过去这些年,建设了全球65%的水泥和玻璃厂,EPC过程中进行全球化采购,既发挥国产装备的性价比优势,又积极采购一些跨国公司的高技术关键设备,赢得了市场,缓解了矛盾;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强化企业市场化行为,走出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都在30%以下,无论投资和收购都是企业行为;奉行“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服务”合作共赢三原则,支持当地企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七大市场,不把鸡蛋装一个篮子里;与美欧日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互融。中国建材走了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

       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扩大开放的步伐,要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前不久上海召开进博会,盛况空前,几乎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来参展,反映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市场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这是无法阻挡的。只要我们开放,就可以交换来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以前讲以市场换技术,今后更多的是以市场换市场,既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既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市场,也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市场。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跨国公司深受我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后来我们在国际上也一度遇到困难,但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重申中国继续开放,很快就化解了各种误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中国遇到问题也会被中国这个开放市场的大海所融合。进博会上习总书记关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宣誓掷地有声,必将化解掉国际合作中的各种矛盾和误会,把全球化进程带入新阶段。

强化协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进一步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在我们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讲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体系,就是要使中国经济这个大系统,实现共生协调的发展。协调发展的焦点涉及动力机制、虚实关系、国民共进与产业结构优化等。

       第一,要协调经济短期动力和长期动力的关系。要充分释放发展潜力,但也要推进高质量发展。

       比如增加投资力度,国家加大投资,也鼓励地方搞一些基础建设,发一些地方债券,改善投融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通往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前提。我国基础建设项目即所谓 “铁公基”建设量大面广,相对于其它投资投资风险小,要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年,投资拉动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助推器,用好投资拉动,曾使我们几次渡过难关。但同时要注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保持投资的持续性和均衡性,坚决反对大水漫灌的投资冲动,坚决反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虚假增长。

       还要着力扩大消费,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释放消费潜力。消费的拉动通常取决于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我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研究发现成功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曾经加大企业创新转型力度,增加企业活力和企业效益。只有企业效益好,就业就充分,员工收入高,才能有好的消费。

       再比如平衡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们有一个近14亿人的正在增长的大市场,没有任何国家具备我们的消费规模条件,这一优势将会给中国带来持续的内生动力。我们一方面要统筹布局,大力维护已有国际市场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警惕贸易风险。也要深耕细作国内市场,当年日本的白色家电遇到了中国竞争而退出,因为白色家电市场主要在中国,日本企业缺乏规模优势。我们的家电和汽车业务一定要稳定发展,不能简单地向周边国家进行迁移,我们汲取欧美脱实向虚和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教训,重点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根,而制造业又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根。我们是个消费大国,自身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庞大的就业压力是我们必须做好制造业的客观需求,我们应该坐一看三,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遵循产品升级替代规律,掌握国际需求调整的趋势,发挥大规模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不断研究新科技,开发新产品,密切注意新兴产品、业务、产业间的融合趋势和颠覆性创新现象。使得经济发展的短期动力充足协调,长期动力持续强劲。

       第二,要协调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虚拟经济是用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虚拟经济发展失衡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就是源于美国的金融过度创新和影子银行的泛滥,但美国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了全球金融市场,这是他的金融霸主地位所有的特殊优势,如果我们发生同样的问题就不会像美国那样幸运。我国股市目前的问题,很大程度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的状况,搞好股市的长久之计还在于振兴实业。关于金融服务业和实体经济,这些年我国的银行业基本是靠利差盈利,全球1000家银行前5家最盈利的银行都在中国,近些年银行业的利润总与其他企业利润总和相当,在国际上,即使美国在加息通道,利率也不过2.5%,而我国银行的目前的基准利率虽然是4.7%,但企业拿到手上都要6%以上,因此银行应适当降低利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才能使银行减少坏账,健康经营。实体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减轻税费负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说明中央也很重视这些问题。要发展好企业,也要处理好企业的税费过高的问题。这也是最难解决的,但这又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企业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为了释放企业活力,逐渐降低企业税费是今后必须采取的关键措施。于企业而言,在高利率和高税费情况下,实体经济只能不停地增加杠杆,进入恶性循环。我们要精心涵养税源,应该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降低企业的税费,增加企业的效益,企业才会有再投资的能力,国家也才会有稳定发展的税基。

       第三,要协调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这些年有不少偏激的争论,一会是“民进国退”,一会是“国进民退”,夸大了国企和民企的矛盾。我们在做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调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是认真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意义。二是认真理解发展民营企业的意义,进而增加服务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单从国企来说,搞好国有经济有两件大事,一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二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按照“国资委——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的体制,以及“国资委管资本、投资公司管股权、混合所有制管机制”的思路做好改革攻坚。具体要分类施策,一些国有企业要承担起公益和保障责任,而商业类国企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关系国计民生商业一类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对充分竞争商业一类企业可以采取相对控股和第一大股东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非公资本。我们常说,国有企业是经济基础,主要指它关系社会保障和国计民生。国有企业是为全民服务的,国有企业也是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基础,无论电力、能源、通讯、交通、国防,在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都是服务于民营企业。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多年来民营企业给国有企业做了大量外包服务,两者共在一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是共生的“国民共进”方式,即使有些领域中有些竞争也是普通的市场竞争,不应动不动就扣上“国进民退”的帽子。随着国有企业分类和混合所制改革,也会进一步减少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正面竞争,形成我国特有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各有侧重的“国民共进”的融合体系。

促进共享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理想基石。我们用开放融入全球市场,用协调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坚定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也还在物质原则水平。因而,我们的总方针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起步时,效率是首要的,我们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随着经济发展,随着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日益悬殊,公平问题就愈显重要。

       企业也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资本不只是厂房和机器,拥有技术、知识、经验、能力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和职工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如何建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财富的内部激励机制,不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创富和共富的途径。企业是创富平台,也应是共享平台。搭建企业的共享机制,才能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也为社会的两级分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搭建企业的共享机制,是企业自身进步的必然。纵观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大都为管理骨干和员工设有股票计利和分红权。华为公司正是基于建立起“财散人聚”的机制,把每年的利润给所有者和员工按1:3进行分配,才使企业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山东万华也是通过技术分红权和骨干持股,创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奇迹,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性企业。劳动者共享不是分了所有者的所得,而是自己人力资本所得。经营者也是劳动者,是特殊的劳动者,同样的资本、同样的劳动者,甚至同样的企业,不同的经营者往往有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领头人,是经济活力所在。只有承认资产资本和人力资本才能最终做好企业,才能确保资产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无非就是两件事,外部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内部机制的市场化。但内部机制的市场化常和国有资产流失纠缠在一起无法起步,归根结底是没有确立人力资本的概念,只承认资产资本。企业有好的机制,员工能享受劳动成果才有积极性,员工有了积极性企业才有好的效益,企业有好的效益国有资产才能保值增值,才能做强做优做大。肯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贡献,可以打开我们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最终心结。过去国企讲机制改革,主要是人事、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是“老三样”,主要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着眼的是提高效率问题。而今天讲的激励机制,主要是讲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科技人员技术分红和员工超额利润分红权,我们把员工持股、股票计划、分红权作为企业改革内部机制的“新三样”,着眼的是企业的财富分配问题。

       机制并不是随着企业所有制变化而必然产生的。所谓机制,就是建立企业的效益和管理者、员工的利益正相关的关系。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共同面临着机制问题。民营企业也不见得都有好的内部机制,企业内部机制属于企业内部治理范畴,取决于股东和决策层的认知和行为。企业机制是企业的原动力,无论企业是什么所有制,无论企业规模多大,有机制的企业才能很好地发展。围绕机制变革,肯定人力资本,肯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能力和贡献,让他们分享企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分配权,结成荣辱与共的企业命运共同体,就会造就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全文下载)

媒体报道链接:

《企业观察报》:宋志平:用更加成熟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