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资关注

国资关注

光明日报:国企的未来

来源:国资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2-04-19

  一边是近年来国企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纽约的地铁、刚果的铜矿开采、巴西的高铁建设、沙特阿拉伯的百货大楼项目,无不留下了中国国企的身影。


  一边是少数发达国家在艳羡的同时也在思考和应对“中国模式”。有关国企“私有化”的论调也不绝于耳。人们不禁要问,国企为何一直置身于舆论的旋涡中。


  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近日,国内少数学者提出,国企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未来几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国企私有化。然而,私有化真是国企改革的出路吗?


  观察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私有化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相反却引发了财产争夺战,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后,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只有原来的12%-15%。以前每年生产400架各种类型的飞机,现在生产大大萎缩,每年不超过20架。美国的情况同样能说明问题,美国的银行以私有化为主,但是这些银行并没有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反而去进行投机和诈骗,结果最后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拖入危机泥潭。


  反观中国现实,中国的国有企业现在运转得很好,同时,中国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也要稍好于私有企业。倘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一方面将打断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壮大的势头,一方面将让少数人一夜暴富,把原本属于全体人民的财产据为己有,同时还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尤其,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国企私有化不仅不会让民企得利,更会被国外资本掌握,危及经济和国家安全。


  30多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并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30多年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符合中国实际。改革走到今天,不容回避的是,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公司治理、监管机制、利润分配等问题引发质疑。一位央企老总直言不讳——如果不进一步深化改革,就会一步步退到过去,改革成果将消失。


  应该看到,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呈现的所有矛盾,本质上都是国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总是出在“国家”与“企业”临界点在“度”的把握上。国企一方面要承担国家的社会职能,一方面要追求企业的效率;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利益,一方面也有企业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要积累自己的利润,一方面要履行社会的责任……说到底,仍然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问题,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走向市场的问题。


  归根结底,这是转型国家所面对的一个特殊“二元化”结构性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关键在于市场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相容,只有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起来。


  此外,一方面,国企要不断做强做优;另一方面,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正是国企全民所有的本质所在。如何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和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如何让社会监督国企,让民众参与国企事务,真正体现全民所有的特征?如何让国企运行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本文章摘自2012年4月18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