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水泥制品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2-12-19

  2002年对于我国水泥制品工业来说是个行业发展年、效益提高年。据今年1~10月份水泥制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资料显示,工业总产值实现262.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3%;产品销售收入实现22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8%;利润总额实现8.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9%;水泥制品业已成为整个建材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拉动行业,其产值和利润在建材业中所占比例已连续第4年排名第3位,仅次于水泥和建筑卫生陶瓷。
  纵观今年水泥制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呈现出以下3个显著特点:
  1.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桩产量增长,生产厂家达150多家。管桩产品***口径1.2米,单节长度达20米至30米,用其做基础的楼层已达52层高建筑。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和无锡华毅管道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招标参与建设的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采用直径为3000毫米口径、工压1.0MPa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线10月份正式通水,成为我国大口径混凝土输水管第一次成功地应用于高难度大口径管线。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企业还大力加强高新产品的开发,如地铁管片、圆涵管、大吨位电杆、耐腐蚀管等新产品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消化吸收引进新工艺、新设备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今年2月,厦门千秋业水泥制品公司自行研制成功的带管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设备已通过省级鉴定,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芯模振动制管设备的历史。广东柯杰外加剂科技有限公司在产品品牌上下功夫,敢与国外名牌较劲,目前“科杰”高效减水剂已替代了该国外名牌产品在广东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国争光。
  2.大企业集团规模效益渐显。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今年以来,“宁波浙东”、“中山建华”、“山东电力”等一些大型企业发挥品牌、规模、技术、资金等优势,继续迅速向外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益,从而拉动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浙东建材集团今年1~10月销售收入达5亿多元,税金总额达1500万元,利润总额达6000多万元,占全国水泥制品业利润总额的7.2%。该集团为降低运输成本,抢占异地市场,在温州建的公司已正式投产,上海公司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中山建华集团公司促进企业外向型发展,今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新建9条生产线,预计2003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米,规模效益渐显。
  3.私营经济企业已成为行业新的生力军。目前,整个水泥制品行业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已占主导地位,私营经济企业呈现上升态势。今年私营企业增加了12.5%,工业总产值实现了40.9亿元,占全行业的15.6%,较去年同期增长37.25%;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4.5%;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5.5%;税金总额增长30.8%。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很多都是民营企业。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吕祖良在分析了全行业发展状况后认为,全国水泥制品工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水泥制品业较发达地区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起到了支柱作用,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甘肃、重庆、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水泥制品利润总额都超过当地省市建材工业利润总额的10%以上,天津市已占2002年全市建材利润总额的56%,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行业。随着西部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不少西部水泥制品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但山东省水泥制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滑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水泥制品行业的亏损企业数占了整个建材工业亏损企业总数的8.14%,排第2位。其中,国有经济企业亏损高达46%,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占整个水泥制品业亏损企业的一半以上,工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在全行业效益整体上升的情况下,国有经济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减少了33%,利润总额在去年负数的前提下又下降了275%。应该看到,国有水泥制品企业的运行形势严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业内专家在分析问题症结时认为,目前水泥制品行业中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一些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竞相压价使效益下降;一些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缓慢,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究不足,致使产品从质量到效益都不能进一步提高;水泥制品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缺乏市场承受力和竞争力;有的国有企业改制不够深入、彻底,仍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发展,今年已经制定了《水泥制品工业(2001~2010年)技术进步指南》和《水泥制品行业自律公约》,正在狠抓落实。吕祖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水泥制品业2003年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树立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倡导多种方式的企业联合或合作,实现优势企业规模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水泥深加工强国。 
                          

             摘自:中国建材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