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第一财经:中国建材:坚持走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道路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8-04-10

       去年11月7日上午10时,山东枣庄的爆破声,惊动了全国——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下称“中国建材”)在山东枣庄地区的全部9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在瞬间轰然坍塌,这是中国建材的一次“断腕”行动,而亲自启动爆破按钮的是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一条生产线的成本是1800万人民币,不是个小数目,可是中国建材管理层显然看得更为深远。“只有淘汰掉这些耗费资源的小水泥、小玻璃,坚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中国建材企业才有真正的发展空间。中国建材作为大型央企,对于推动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责无旁贷”宋志平说。

  处于完全市场化竞争中的央企

       中国建材是个较为特殊的央企,没有任何垄断的资源,所处的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以水泥为例,去年全国水泥产量为13.6亿吨,占了全世界水泥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产量分散在全国5000家左右的水泥企业中,其中耗费资源、质量低下的“小水泥”竟然占到了全部产量的近一半。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产业集中度低,是中国水泥业一直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中的一角。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同时,建材工业也成为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户,位列各工业部门的第三位。2007年中国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约为1.95亿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和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7%和10%。此外,生产过程中,还排放了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碳等。

       做过多年北新建材掌门人的宋志平,深知建材工业和环保的关系。建材业的最终用户是建筑业,几年前就有数据显示,中国新建建筑中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能耗的3倍左右。在2005年前,建筑业能耗已经占到了全国能源消耗的将近30%。

       专业人士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如果建筑能耗保持这个居高不下的水平,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其中仅空调高峰负荷就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发电的能力。

       从具体分布来看,水泥窑炉、玻璃窑炉和陶瓷窑炉的能耗占建材工业能耗的九成以上。如何整合国内这些产业,如何将单一的耗能生产转为有规模的“绿色”生产,作为建材业的排头兵企业,中国建材有着深入的思考。

       2006年,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建材行业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央企业资源节约承诺书》。自然而然也有了去年11月份在山东枣庄的那个“断腕”行动。

  科研创新促节能减排

      “中国建材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轨道,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宋志平介绍说。从2002年至今,中国建材的收入、利润和进出口额增幅均保持在50%以上。去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5亿元,企业控股北新建材、中国玻纤等6家上市公司,并参股10家上市公司。在宋志平看来,取得这些成绩,节能减排的作用功不可没。

      “节能减排是一个任务,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发展机遇。”宋志平说。这个机遇来自于在节能减排过程中的优胜劣汰,推进行业整合。“不是只有通过投资、新建才能扩大企业规模,把现有的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也是一个做大企业的路径。”宋志平认为,这既包括了中国建材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也包括了生产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

       与其他央企相比,中国建材还有个特别之处:拥有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等13家建材和机械行业一流的科研设计院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上万名科技人才。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姚燕身兼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3000名只是总院本部的科技人员,还有各企业的科技人员)。

       这些科技力量成为中国建材发展的最终推动力。以中国建材正在推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为例,使用后用电量比原来下降30%,对一个水泥厂来说,能够降低其全部能耗的7%,从而1吨水泥减少7元人民币生产成本。此外,在水泥加工方面,中国建材的工业废弃物配料的掺加比例达到了45%,这个技术推广至全国,意味着将有6亿多吨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处理。据姚燕介绍,2007年集团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已经较上年降低了10.5%。

       此前,国家发改委对2008年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了三大重点工作: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节约能源资源。

       结合这些目标,中国建材制定了自己的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在制造业比重逐步增加的情况下,集团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完成与国家签订的“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重点企业主要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保持或达到行业领先水平。